
從接納開始──理解孩子的特質
〈陪固執又好強的孩子長大〉系列專文:上篇
2025 Oct 15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親子共讀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皮紋檢測
一、孩子的樣貌:敏感、好強、又渴望被理解
我們家的弟弟一直讓我覺得是個神奇的小孩——常常需要抱抱、常常覺得自己比不過哥哥或者受委屈而哭哭啼啼、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
做事情、玩遊戲時,他很堅持要用自己的方法,好強、不喜歡輸,又不擅長情緒表達。受了委屈或不喜歡同學跟他相處的方式,會一直忍耐直到自己「爆炸」——不是打人,就是用強烈的情緒「轟炸」對方。事後又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
所以在弟弟的成長過程中,比哥哥費心許多的部分,就是一直需要提醒「彈性」、「建立自信」、「情緒照顧」和「情緒表達」的工作。
二、早期挑戰:規則與彈性的學習
幼兒園時期,弟弟缺乏的「彈性」是在「遵守規則」上——他很容易自我中心。嘴巴上回答「我會聽爸爸媽媽/老師的話」,但當他面對挫折(遊戲時一直輸)或被要求收拾玩具時,他總是堅持要依照自己的節奏、方法。即便大人提醒他:「要收拾玩具了!」、「老師說『開始』才可以開始!」,他仍然依自己想法行事。

當然,弟弟的這些狀況不是「一直」都如此。持續的陪伴、練習、調整,每半年、一年都能看見他明顯的進步。中班、大班時,已經能從「經常打人」進步到「多數時候能遵守規則」。
進入小學後的成長更明顯——小一曾因與同學爭執「打了對方一下就跑掉」,小二後這樣的事件再也沒出現。雖然在遊戲或比賽中輸了仍會哭鬧或耍賴,有時還會「偷吃步」想贏,但到了三年級,也慢慢克服了。
三、教養的現實:固著孩子的家中日常
跟我們家弟弟有相同或類似特質的孩子其實很多。 固執、固著行為讓爸爸媽媽覺得無力、無助,甚至理智線斷掉無數次。 但陪伴這樣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的想法不是無法改變,而是需要被真誠、全然地接納,才能被引導。
四、家長的心態:先接納,才有改變的可能
我覺得最困難的部分是「真誠、全然的接受孩子的特質」。 因為當孩子(即便還在幼兒園或低年級)不遵守規定、講不聽、情緒不穩時,往往很容易被貼上「壞孩子」、「爸媽沒在教」、「搗蛋鬼」的標籤。 但這些行為,其實在孩子的發展階段裡是常見且正常的現象。只要持續引導與陪伴,孩子的狀態會逐漸穩定下來。
五、陪伴的關鍵:看趨勢,而不是立刻成果
爸爸媽媽要能觀察、確認自己的陪伴方式是否有正向幫助。
如果孩子犯錯後,我們的反應只是責罵、處罰、威脅,那多半無法真正幫助他。 但若在幾個月後,我們發現孩子的狀態有「穩定下來的趨勢」,那就代表方向是對的。 只要持續、有耐心,父母和孩子就能一起慢慢調整。
若孩子已進入中、高年級,出現違規、反抗或破壞秩序的行為,影響他的多半已不只是生理發展,而是心理因素。這時,更需要父母與孩子之間開啟正向對話,去理解「孩子怎麼了」。
結語:在接納中,看見孩子的力量
改變孩子之前,我們要先學會真誠地接納孩子。 當父母能與孩子站在同一邊,所有的調整才有可能開始。

下一篇,我想分享——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看見自己、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