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教養方式 從「與自己建立連結」開始
2025 Jan 06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常因孩子的行為問題感到挫折,例如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在家裡弄翻牛奶或寫作業拖拖拉拉等情況時,父母的第一反應通常是責罵或處罰。然而,這樣的反應並未從根本上改善問題,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抗拒,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
當我們的教養方式無法奏效時,也許是時候回頭檢視自己。這並不是要爸爸媽媽檢討自己,而是藉由與自己建立連結,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反應模式」。這種「向內看」的練習能幫助父母辨識並突破自己的盲點,進一步改進教養方式,進而讓孩子也能突破行為的困境。
與自己建立連結的意義
與自己建立連結,意指我們應該刻意去觀察自身在面對問題時的反應模式。
例如:
哪些情境會讓自己產生強烈情緒?
在壓力情況下,我們是否習慣忽略「情緒」,卻優先處理「問題」?
這些潛意識中的習慣可能影響了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方式,而透過有意識的練習,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這些行為模式。
父母與孩子可能都「卡住了」
若父母發現教養成效有限,可能是因為卡在某個「慣性」上。例如,父母可能習慣將「高效率」放在首位,期待孩子迅速改正行為,卻忽略了孩子需要時間來消化與調整。此外,孩子的進步通常是漸進的,可能表現為問題頻率的減少,而非立即的完全消失。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也許需要調整期待,允許孩子逐步學習,同時將注意力放在處理彼此的情緒上,從而讓溝通變得更順暢。
從「跟自己建立連結」開始,調整教養方式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在生氣或沮喪時,可以先暫時放下問題,照顧自己的情緒,喝杯水或深呼吸。等待自己的情緒平復後再與孩子談話。
以穩定的心態進行溝通,能幫助孩子更清楚地理解父母的期望,也能有效避免情緒衝突。
結語
在教養中,「回到自己身上」是一種必要的調整。當我們能「與自己建立連結」,了解自身的情緒與行為模式後,就能更有效地與孩子互動,進一步改善親子關係與教養成效。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也能在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中,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平衡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