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罵,孩子也會乖?五個讓你可以不罵小孩的教養概念
2022 Nov 23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親子共讀 兒童情緒管理
孩子不乖,爸媽罵孩子,是幾乎每個家庭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但是罵孩子,除了讓孩子傷心、傷了親子關係,也未必有教養效果。想要不罵小孩,也能教好孩子,可以怎麼做?
哪個原因讓你想要生氣罵孩子?對症下藥讓你可以不罵人
1.擔心孩子無法記取教訓,會再犯同樣的錯?
犯錯之後要付出的代價可能非常大,這是我們自己經過二、三十年的生活累積而來的「經驗」,但是孩子並沒有這麼多的生活經驗,當然不會知道犯錯代表了什麼。
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後的結果,讓孩子「體驗」犯錯後要承擔的代價,是真正能夠提醒孩子別再犯同樣的錯誤的方式。犯錯後必須道歉、接受(適當的)處罰、彌補、花更多的時間重做一遍,這些都是讓孩子自己承擔的方式,「把學習還給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學會。
2.恨鐵不成鋼?
能力很好的父母親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也可能會如此,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發展一定是懷抱著「期待」的。為孩子投資了這麼多時間金錢,卻沒有達成爸媽期望的目標,「真是太不懂得體諒爸媽的用心了!真是太該罵了!」 。
父母的期待未必能讓孩子感到快樂、有成就感,反而可能讓孩子覺得有壓力、喘不過氣。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品學兼優,考上第一志願的學校,找個收入穩定的好工作。但是孩子可能想要的是自由自在的創作工作,透過音樂或色彩、舞蹈表達自己。
孩子不是「不成鋼」,只是「沒有成為爸媽期望的那種鋼」而已。
3.自己也很急很慌,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個爛攤子
罵孩子的時候就是很多情緒擠在一起才會有的狀況--擔心、自責、愧疚、焦慮、生氣,爸爸媽媽自己一下子可能也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同時還有一堆無法立即消化的負面情緒。
「慢下來」,可以幫助負面情緒沈澱,大腦思緒逐漸恢復,也就比較能夠想出妥善處理的方法了。在情緒滿載的時候處理事情,通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反而因為宣洩情緒而發生親子衝突,傷害親子關係。
不如讓自己先喘口氣,慢慢來。我們在面對、處理問題時態的態度,對孩子也是一種機會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4.覺得孩子表現不好,讓自己沒面子
孩子的表現好不好,跟孩子自己的人生比較有關係,和父母親的面子沒有關係。
爸媽會覺得沒面子、不好意思,其實多半是「成人自己尚未處理完的內在議題」而已,也就是說:我們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其實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自信。為何對自己沒自信?可以透過許多自我成長的方式來了解。成人自己的「人生功課」應該由成人自己面對、處理,跟孩子的表現無關。
「父母的成就感,不需要用孩子的人生來滿足。」,讓孩子就只是個孩子,用他自己的速度長大。
5.教了/講了好幾次還是不會,真的很煩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長時間」、「反覆」的練習同一件事情,才能養成一種能力、習慣。所以孩子越小就越容易犯同樣的錯--總是要去抓電線、拿到手的東西總是往嘴巴放、不如心意就生氣尖叫等等。因此,成人需要陪伴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讓孩子能確實養成習慣。
這種狀況確實很煩人,但是兒童的發展歷程不會因為我們沒耐心而加速。我們可以做的是:幫助自己:1.在覺得煩躁、生氣時,提醒自己暫停或者慢下來,2.有必要時可以離開現場,讓自己喘口氣。3.等自己、孩子的情緒都穩了之後,再帶著孩子繼續完成應該完成的工作。
不是每個人生來就都很有耐心,但是我們可透過刻意的練習,熟悉「管理情緒」--幫助自己穩定情緒,堅定的陪伴孩子練習。
爸媽會生氣罵人很正常,提升「教養專業能力」是必要
爸爸媽媽在生氣時,當然可以罵孩子,但是如果責罵並沒有讓孩子的行為改善、進步,代表我們需要改變教養方式。協助孩子找出犯錯的原因,才是真正能夠讓孩子不再犯錯、調整行為的方式。當然爸爸媽媽會需要增進「專業能力」才有辦法做到,因此,持續吸收教養資訊、尋求專業人士或機構的協助,都是可以參考的方式。
想想責罵孩子可能對親子關係造成的傷害,再想想我們可以如何增進自己對教養的專業能力,當爸媽的「教養口袋」夠深的時候,爸媽就算不罵孩子,孩子也能乖,也能有教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