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到就哭鬧,不順心意就發脾氣,到底要怎麼教?
2022 Jul 15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兒童情緒管理
一向可愛乖巧的寶寶,到了一歲半左右,變得「要不到東西會發脾氣」「不順他的意就哭鬧不停」,到底是怎麼了?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爸媽準備好要接招了嗎?
孩子到了三歲左右會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開始要長出「自我」,變得獨立,跟青春期的狀況是一樣的。所以孩子會變得不聽話、唱反調、「我說要就是一定要給我!」。同樣在這個時期,孩子也準備發展出更多、更細微的情緒,所以鬧脾氣的時候,情緒起伏可能會更大,持續時間也可能更久。
有的孩子會提早到一歲半至兩歲就開始就入這個階段,開始出現各種挑戰成人耐心、教養原則的行為,爸爸媽媽要準備好接招了!
當孩子開始哭鬧不休,處理步驟一定是「情緒第一」
當孩子開始哭鬧發脾氣時,處理的第一個步驟是:爸爸媽媽請覺察「自己」是否開始生氣了,然後將注意力放在「穩定自己的情緒」上面。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宣洩他的情緒,也給我們自己一個可以穩定情緒的空間。
我通常會在自己還僅存最後一點理智的時候這樣告訴孩子:「請你坐在沙發椅/這張椅子上,幫忙自己冷靜下來,媽媽現在很生氣,沒辦法好好說話,需要去廚房/房間/廁所幫忙我自己冷靜。等你準備好可以好好跟我說話了,請你來廚房/房間/廁所找我」。
然後我跟孩子就在各自的空間「幫忙自己冷靜」「幫忙自己『找回穩定精靈』」,過程中無論孩子哭得多慘,我也還是專注在我自己「穩定情緒」的工作上(當然我已經確定孩子是安全的)。
可是有些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會丟東西怎麼辦?我會很堅定地把孩子手上的東西都拿過來,收起來,然後將孩子周遭的物品也都一併移開,同時堅定的請他坐在沙發椅/小椅子上。這時候成人可能無法去其他的空間穩定自己的情緒,變通的做法是「拉開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原本坐在孩子身邊/面前,移動到離孩子兩公尺、三公尺的地方,找個可以讓自己舒服的位置,坐下後深呼吸來緩和自己的情緒。
通常成人的情緒穩定了之後,孩子也就能跟著冷靜下來,彼此可以好好說話時,再對孩子把「界線」清楚說明一次,例如:吃完飯才可以吃點心,玩具要收拾好了才能出門,洗澡時間請過來洗澡。然後再帶著孩子去進行應該完成的工作。
「穩定情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請給孩子空間、時間練習
當然家長多半會懷疑:他真的能幫助自己冷靜下來嗎?他通常都要鬧很久誒!
「穩定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但是需要時間持續練習。如果每次孩子因為想要「越線」、挑戰成人權威而哭鬧不休,我們都用一致的方式處理--陪伴、等待孩子穩定情緒,再次說明界線--反覆練習,孩子都能學會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
「一致」的態度、方式,「長時間」、「反覆」的練習,是爸爸媽媽和孩子都需要一起練習的。
順從孩子的要求,哭鬧就給,有礙孩子的「自我」發展
如果在這個時期成人都順著孩子,哭鬧就滿足孩子的需求,反而無法讓孩子順利的「長出自我」,孩子反而會變得更茫然。孩子會有點像是「我不要聽爸爸媽媽的,但是我用哭鬧得到我要的之後,卻還是覺得很空虛」,因此,成人「堅持原則」是非常必要的,這麼做才能:1.讓孩子學習到「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讓孩子的生活「有目標」,2.爸爸媽媽不是和孩子平起平坐的,是站在孩子的上方、前方,帶領孩子前進的人。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持續出現這樣的「叛逆」狀況,有時候一天可能好幾次。但是無論孩子哭鬧多久,成人請務必保持耐心、信心,堅持原則,當孩子發現爸爸媽媽「每一次」都非常堅持原則的時候,「哭鬧的時間會縮短、次數會減少」,因為孩子學習到「哭鬧不會讓爸媽改變原則」,孩子就能表現出適當的行為了。
陪伴孩子時間有限,也能有效引導孩子,父母不需要因為「愧疚感」而妥協
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於是多數時間都是請阿公阿嬤照顧孩子,孩子多半都缺少遵守成人的指令、遵守「界線」的能力和概念。如果爸爸媽媽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少,覺得「好不容易可以跟孩子相處了,就不要這麼嚴格了吧!」,除了影響孩子「自我」的發展,也會衍伸後續更多的教養困擾。
不需要為了討好孩子而妥協,孩子喜歡「有原則的人」,因為在這樣的人身邊,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站在孩子的前面,給孩子清楚的指引和方向,帶領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前進,孩子會學習到妥善的價值觀、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