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路上徬徨無助,父母先學做自己,讓孩子也能成為“自己”
2020 Jun 17
你是否也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感到徬徨無助過?最近我家哥哥要升幼兒園大班了,某個星期的聯絡簿中老師附了一張“英文課意願調查表”,就這薄薄一張A4的紙,掀起了我的無助感。分享一下這樣的感受和心路歷程,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讓徬徨無助的你知道你真的不孤單。
夫人人生這個網站致力推廣“百歲育兒法”,我從第一胎滿月開始執行,然後我碰到了無數的問題,當時幾乎是產後憂鬱症的我完全無法招架,但是我發現沒有人可以給我一個“標準答案”,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什麼問題應該怎麼解決,所有的百歲前輩只告訴我“這是我家的狀況,給你參考看看”。OH! MY! GOD!!什麼參考看看!!!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啊!!我的小孩因為作息混亂在哭誒!我的小孩吃了這週的食物泥結果大便不順誒!!怎麼可以只是讓我參考看看!我急著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啊!!
在度過了那日日煎熬的新手媽媽時期之後,我才理解了“參考看看”這句話。每家人生活方式價值觀不同,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要把誰家的做法直接用在我家是真的未必合適的,“參考看看”也只是拿別人家的方法來我家試試看,不適用就再按照我家的狀況調整。但是在極度焦慮的新手媽媽我的眼中,恐懼和不安讓我完全不能理解“個別差異”這件事情,只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好訓練,我家的孩子同樣月齡卻還在哭?於是我開始覺得無助,好無助啊!每天每天心裡都覺得“為什麼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到底應該怎麼做?”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出現這樣的感覺,為什麼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應該怎麼教養我的孩子?不過現在的我可以回答自己了:就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才沒有任何人可以告訴我應該怎麼教養他啊!!!我想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長大的我們,都習慣了要有“標準答案”,但是這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啊!“美是什麼?”,“什麼叫做成功的人生?”,“真正的快樂是什麼?”,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若我們要在這些題目上鑽牛角尖的找到“標準答案”,也只是為難自己和徒增煩惱而已啊!
教養孩子也是,無論多少的教養書和文章,即便夫人人生這網站都不能告訴你要怎麼教養你家的孩子才是最好的。所有的資訊都只能參考,至於你想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也只有你們夫妻才能決定。這是我當媽媽的這幾年的心得,我也希望可以像學生時期一樣,多唸書就能找到答案,所以我閱讀了很多育兒和教養的文章,但是當我發現這些都不能“在我收到幼兒園詢問,是否要讓孩子參加英文課”的時候幫我做出決定,我的無助感再度出現,我知道這一切都沒有標準答案,這一切都要我們夫妻做出決定。”沒有標準案“的意義就是我不知道我的答案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我的答案對嗎?我的答案夠好嗎?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你們的答案都是什麼呢?”,”跟多數人一樣應該就比較不會錯了吧!“
所以從一張薄薄的A4調查表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多數的家長都同意孩子在課後多上一節英文課了,因為“這是多數人的答案,跟多數人一樣,應該就比較不會錯了吧!”。但是人生真的是如此嗎?
從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持續的反思自己的想法和作出決定,即便許多決定和多數人不一樣。
先說說我最後對課後英文課的決定吧!我們勾選的是“不需要參加”。做出這個決定之前我也掙扎過“都要大班了誒!還不學英文嗎?”,然後我跟先生有了一個簡短的討論:學齡前的孩子玩得開心就好,每天在幼兒園一整天,16:30放學就趕快回家休息吃飯玩啊!學英文,等孩子自己想學的時候再說吧!!做出決定之後我先生就繼續下一個話題了,但是我卻開始擔心“孩子以後的英文程度跟不上同學怎麼辦,我們會不會害了孩子啊?“,然後我很快的察覺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了,如果為了我的焦慮和恐懼然後決定讓還自去上課後英文課,我會比較安心嗎?然後我給自己的答案是”不會,因為以後的英文一定更難啊!“,然後我決定終結這所有的自我對話了,因為這一切都來自於恐懼和焦慮。
我想在教養的過程中,媽媽們的恐懼和焦慮是很多很多的,所以我們希望孩子去做這個學那個,無非是希望孩子可以比別人優秀,在人生的路上可以比較順利。我也是。但是回想我們自己的人生和我們的父母,如果是被細心呵護長大的人,人生路上就沒有坎坷過嗎?若是父母無法給予較多的關愛的人,現在不也在努力經營一個溫暖的家,盡所有努力的照顧和陪伴孩子了嗎?我想說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因為愛孩子而出現很多的恐懼和焦慮,但是真正的愛怎麼會帶來這些負面情緒來困擾我們呢?這些負面情緒或許不是來自於”愛孩子“,而是我們過多的“期待”,期待孩子品學兼優,期待孩子母慈子孝,期待孩子出人頭地,期待孩子飛黃騰達,但是這些期待能讓孩子“快樂”嗎!!你希望你的孩子“快樂”嗎?
當然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可以全權安排生活,但是各種決定是來自於愛還是期待?孩子快樂嗎?我想愛孩子是給予他需要的,而“期待”的時候就會給予超過他所需的了。學齡前的孩子需要的是自在地玩,從玩的過程中學習,所以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和資源讓他們玩,是我決定不上課後英文課的原因。學習英文屬於認知的範圍,我覺得並不是“玩”,所以就不需要了。
教養孩子時肯定也徬徨無助過的你,在決定教養方向的時候是選擇和多數人一樣的決定,還是想走自己的路呢?走自己的路,要怎麼走?會走到哪裡?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難題,也才是多數人會選擇和多數人一起走的原因。但是我們夫妻始終決定走自己的路,自己決定教養的方向,即便和多數人不同。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清醒的頭腦,但這是每對父母都可以做到的,只要你願意!
要孩子”做自己“,父母要能先做到,做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做自己可以很快樂。就因為這樣,我們很願意陪著孩子從小開始練習做自己。在教養路上徬徨無助的你,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聲音,你希望給孩子什麼樣的人生?是一個在期望中長大的人生,還是一個能做自己的快樂人生?成為一個能做自己的父母,孩子才有勇氣做自己,成為一個獨特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一個溫暖而且充滿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