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管教書,自我內修的爸媽,就已內建管教能力
2020 Oct 07 高能管教術(概念篇)
管教孩子真的是門大學問,媒體上有好多的教養專家的影片文章書籍,給眾多父母在茫茫教養大海中一盞明燈,可以依循著並且把孩子教好。而看待管教這件事情,我比較傾向“父母自己先能修養自己身心靈”的看法,我也一直是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我自己和我的孩子,這樣的方式確實比較漫長且辛苦,但我認為這是”身為人“可以適用一輩子的方式。
我傾向”父母自己先修養自己身心靈“的原因是:孩子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反照出父母自身生活的習性和個性上的弱點。套用一句我很尊敬的老師的話:”事件都是中性的,對事件的感受都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如果你曾經覺得你的孩子是”來討債的“,”來報恩的“,其實也都是你對過去生活的經驗才有的“感覺”而已。
覺得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問題多半是從成人這一方先發生,孩子給出反應,才形成行為問題的。這需要靜心沈澱,觀察並思考我們平時管教孩子的態度或者語言表達的習慣,因為我們管教的盲點,常常讓爸媽在導正孩子的行為時卡關,而這盲點常常會是成人自己的價值觀或潛意識的“慣性展現”,所以爸媽會很需要靜心“內修”,才能“明心見性”,看見並調整自身的盲點才能破關。
這越講越讓人迷惘了~
過去我們學習如何管教孩子的”唯一管道“似乎就是自己的爸媽,以前父母親如何管教我們,我們就複製貼上(或者完全相反)。但是時代演變的速度越來越快,20,30年前的管教方式還適用在我們自己的孩子身上嗎?或者你不認同自己父母的管教方式,卻茫然不知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管教自己的孩子。
其實能夠學習“和自己相處”,就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管教概念了。但是我們的文化和學校教育中從來沒有教導過我們“如何和自己相處”,於是提到這幾個字,多數人是黑人問號臉的。什麼是和自己相處?怎麼和自己相處?我不是心理學專家,但是我在我最愛的女神心理師那裡久病成良醫,也學會了和自己相處。
需要另外說明的是:心理師不只是在你的“心理”生病的時候能幫助你的人,在你的人生任何有疑惑的時刻都能找他/她協助。所以不需要認為去尋求心理協助的人都是“心理有病”的人,而是我們“心理有疑惑卻不知道可以向誰傾訴“的時候,就是心理師出場的最佳時機了!!!
和自己相處最需要的是”傾聽自己的聲音“。以前我有個學生回答我”老師,我心裡都會有個聲音跟我說不要跟那個男生在一起,因為那個男生不是一個專情的人。我聽到這種聲音是不是有精神病啊?“,排除嚴重精神病的可能,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其實那個聲音,就是”自己的聲音“,就是你的”心“在跟你說話。但是我們從小就被教養成”不要亂想,聽爸爸/媽媽的就對了“,然後這個聲音就被忽視了。長此以往,我們就不再知道原來這就是我自己的聲音。
請好好練習”傾聽自己的聲音“,聽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做自己“啊!成為自己想要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或父母)期待的自己,成為自己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而當我們能夠好好傾聽自己之後,才能練出“同理心”的功夫。
人類在未來的生活中會需要強健的心理素質,“同理心”絕對是必備的能力。而“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不一樣的,網路上有相關文章清楚解釋了兩者的不同。同情心只會讓人感受更糟,但是同理心就能讓人感受到安慰和支持。
當你遇到困難或者面對困境時,你一定會感謝願意同理你的人 ----你不是故意把事情搞的這麼糟的,你也很想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但是卻不得法所以搞砸了。有人能站在你的立場”同理“你的沮喪挫折,接受你的情緒,你就已經能感受到安慰了。面對我們身邊的親友也是如此,別急著糾正對方,先同理對方的感受,衝突絕對會少很多,負面的情緒也會減少很多。而當我們的感受被同理之後,才會有意願接受對方給的建議和協助,這才是良好的人際互動。因此,面對孩子,我們更是需要同理心。
若我們能夠好好的和自己相處,才會知道如何好好的跟人相處,跟孩子相處,進而傾聽孩子的聲音,同理孩子的感受。能做到這一步,管教就已經完成一大半了,因為我們已經具備“和人好好相處”的能力,而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和人相處,進而成為一個「好人」嗎?
和自己相處的功夫還有很多,我會再慢慢分享我的經驗,這篇文章將重點放在“傾聽自己的聲音”和“同理心”上,期盼大家在生活中能時時覺察,聽見自己的聲音。
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孩子。當我們有能力好好和自己相處,我們也會有能力好好和孩子溝通,這樣的管教,既自然又成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