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學習不是必要,避免過度的感官刺激,請給學齡前的孩子“規律生活”
2020 Sep 16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兒童情緒管理
盡可能減少學齡前孩童的”感官刺激“,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很有助益的生活方式。這幫助孩子能“向內長養出穩定的力量”,讓孩子能專注在意志,情緒,思考三個面向的練習,而這些“內在的力量”對孩子(包括我們成人自己)有長遠的影響,我認為這在目前以“認知”為主流的教育體制下,非常的必要和需要。這篇文章可能跟我們認知的主流教養概念很不同,但是我們是這樣教養我們的孩子的,我們的孩子也在這樣的觀念下穩定的成長,所以我很希望分享給各位父母親。
我們在媒體中獲得的資訊以及頻繁商業活動的生活型態下,不斷被灌注”讓孩子多元學習“的觀念,我非常支持多元學習,但是我較質疑的是”什麼年齡開始多元學習“才是比較適合的呢?
所謂的“多元學習”就是讓孩子應用身體各種感官學習,而不只是停留在頭腦”認知“的學習方式。當孩子開啟身體各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孩子的身體便處在一個被多方刺激的狀態下,透過刺激,大腦就會開始進行學習,這對成人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經驗。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大腦”認知“的能力還未發展完全,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小學“時才開始認知的學習,語言(注音符號或者英文字母)數學概念,但在台灣,多數爸媽都覺得孩子”要贏在起跑點“,”不早點學會跟不上同學“,所以多半都提早到幼兒園大班甚至中班就開始認知學習了。
但這樣”越級打怪“對孩子真的”贏在起跑點“了嗎?幼兒園的教學目標在訓練孩子的身體基本能力,讓孩子可以透過身體”工作“來學習。所以幼兒園的孩子會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穿脫衣服褲子,穿脫鞋襪,如廁,自己吃飯刷牙等等的能力。更進一步的練習是讓孩子參與“家事活動”,練習洗碗掃地擦拭物品折衣服等。透過這些不同的家事活動,讓孩子有成就感,增加自我認同。孩子不斷精進身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透過固定進行家事,讓孩子體驗“生活”,真實的生活。
這種對身體能力的訓練還可以是其他活動,身體律動感覺統合課程黏土串珠等等。幼兒園安排每週固定的課程,在家中也有每天規律的作息,這些固定且規律的生活讓孩子練習身體能力之外,讓孩子能“專注”在自己眼前的工作上,孩子才能有效率的練習。
訓練孩子的身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長養孩子的“心性”。這”心性“可以解釋成專心耐心恆心等等,”性“可以解釋為習性慣性個性等等,這些都是人的內在力量,眼睛看不見但是很必要。想要成就一項事業或者培養出一種能力,都很需要這些”內力“推動。現在每天張開眼睛就是五花八門的資訊和商品,職場上的工作事項更是繁雜,未來的世界只會比現在更多元資訊量更龐大,人類需要更穩定的能力選擇對自己有必要的資訊和資源,要不然只會被大量的網路訊息淹沒,然後變得茫然又迷惘。
有句廣告這麼說”世界越快,心,越慢“,慢下來才能專注。但是過度商業化的生活不斷的”催眠“著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多元學習,教具玩具,帶孩子四處旅行環遊世界,讓孩子參加各種課程或活動,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彷彿沒有這麼做,我們的孩子就會比人笨比人呆生活經驗比別人少。但是我想說的是:嘿!!!他們就只是”孩子“啊!!!孩子從來就不需要這些!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到美國迪士尼樂園和去你家旁邊的公園,孩子不會覺得有太大的不同,他可能反而覺得公園比較好玩。孩子要的只是爸媽的陪伴,只要有爸爸媽媽陪伴他們,吃高級餐廳還是路邊麵攤真的沒有太大差別。
給孩子規律的生活,讓他每天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而且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好,這不是爸媽們每天都在碎念抱怨孩子做不好的事情嗎?若是生活不規律,學齡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不太可能順利養成的,進而變得”不知道自己現在該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現在該做什麼的孩子,會沒有目標的玩,漫無目的的玩,進入小學之後需要較長的專注時間,孩子就靜不下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一直認為:規律的作息對孩子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想要孩子有專注力,首先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孩子才能找到目標去“專注”。
接著我想說的是“過度的感官刺激”。我有時候會跟朋友開玩笑:以前人給小孩吃奶嘴讓孩子不哭,現代人是給小孩手機讓小孩不哭不鬧。這畫面在餐廳最常見。爸媽為了讓孩子能在公共場合安靜不干擾旁人,所以讓孩子看手幾看平板,孩子可以安靜吃飯爸媽也能好好用餐。每次看到這種狀況我心裡是非常擔憂的,因為我越來越頻繁地看見這麼做父母。還有就是頻繁的帶著孩子到百貨公司或者大賣場等人潮眾多的場所,學齡前的孩子一直被大量的聲光刺激著,剛開始可能會害怕,久了就變成”沒有這種強度的聲光刺激,就不覺得好玩“。
當孩子沈浸在手機電腦這虛擬的網路世界的時候,或者待在充滿人潮的百貨公司賣場時,他的所有感官其實是被動地被刺激著,這帶來的問題就像有些習慣了”按摩“的人,只要筋骨痠痛就去按摩,結果需要被按摩的力道越來越重,因為“按太輕都沒感覺”。被動的感官刺激只會越來越”重口味“,至於最後是否會成癮,或者就在成癮的邊緣,我們無法確定。但是這種狀態肯定無法讓孩子培養出任何能力,孩子只是單純的經驗著”感官被刺激“,而這些刺激都只停留在”身體的表層“,沒有進入他的頭腦和心裡。他沒有”跟自己在一起“,所以開心的時候沒有問題,但是負面情緒來的時候孩子就不知道怎麼處理,生氣了會打人破壞東西,難過了會沒有限制地嚎啕大哭,過度的宣洩情緒卻還是不知道怎麼解決讓自己生氣或難過的原因。
這就是”情緒管理“能力的缺乏。現代人如果缺少這種管理情緒的能力,我認為會活得很辛苦,因為生活步調很快,每天會經歷許多引起負面情緒的原因,如果沒有能力一一釐清自己為什麼生氣/難過/沮喪,這些沒有”被解開“的負面情緒就會累積在心裡,久了就成了心理問題。而養成情緒管理能力的過程是很需要“跟自己在一起”,跟自己對話了解自己”怎麼了?“,若我們都沒有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去練習“跟自己相處”,孩子永遠都學不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年紀越大情緒越多的時候,生活就越不容易開心啊!
結論還是:請務必給孩子每天規律的作息,假日可以固定帶著孩子做家事,做戶外運動,有負面情緒就慢下來,陪孩子慢慢釐清問題,陪伴孩子“跟他自己在一起”。孩子確實需要多元學習,但是我不認為這是適合學齡前的孩子的。讓這些小小孩過著單純且規律的生活,踏實的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身體能力,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理需求,養好他們的意志,情感,思考,未來面對多元學習的時候,孩子才有健壯的“內力”應付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