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應該從生命教育的角度切入
2020 Aug 26
每到開學的季節,網路上就會出現許多跟”幼小銜接“有關的文章,讓家中有小一新鮮人的父母親可以好好參考怎麼協助剛進入小學的孩子,畢竟小學的環境和幼兒園有很大的差別,老師不再是顧前顧後的照顧孩子,孩子必須適應在某些面向上自己必須獨立,這當然很需要許多能力的培養,爸媽會覺得焦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家哥哥明年也要上小學了,幼兒園老師安排了好幾場說明會座談會,讓家長可以跟上幼兒園的腳步和理念,協助孩子在進入小學前盡可能的養成足夠的能力跟上小學生活的步調,非常感謝園所的用心,也讓我對幼小銜接有了一些不同於主流的想法。
當然身為家長的我們最在意的就是孩子的學科能力是否可以跟上小學老師的進度,注音符號和數學應該是升小學前的暑假各家父母都希望孩子到安親班先修的項目,這當然也是讓我很關心的面向,不過我還看見的是孩子在學科能力之外必須養成的一些能力,甚至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觀念也需要幼小銜接”啊!
在華德福系統的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要開始練習跳繩,目標是到畢業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能連續跳滿一百下。所以每天孩子都在幼兒園有固定的練習時間,這讓我很感謝華德福的老師們,讓孩子在進入小學前準備好自己的”身體能力“。跳繩對成人來說是超級簡單的事情,但是看著孩子跳,才能理解這項活動需要多少的身體能力同時“協調”才能完成,因此我很確定,能連續跳滿一百下,對大班的孩子來說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也很確信透過每天練習,每個孩子都能做到。
首先需要的是體力,現代人的文明病多來自於坐著躺著的時間太多,活動的時間太少,孩子正是好動的年齡,如果老是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念書聽課,實在不是很理想的事情。人的四肢和內臟原本就是設計來“活動”的,肢體的協調能力也是“智能”的一種,所以傑出的運動員或舞蹈家確實也是“天才”的一種。當然我們不需要讓孩子成為那項專業的天才(若孩子有意願學習,當然最好不過了),但是透過訓練肢體的協調能力也是開發大腦的一種方式,當孩子有足夠的身體協調能力,日常生活中在執行各項活動的時候也絕對有助益。充足的體力和身體協調能力,是我認為在幼小銜接的時候也很需要培養的項目。
當然爸媽可能會覺得:又要加強注音符號又要學數學,現在還要練體力,哪來這麼多時間處理?!對我來說也有這項擔心,但是我會選擇優先訓練身體能力,學科能力,真的慢慢來就好。
“慢慢來就好”是我真的想說給爸媽聽的“家長的觀念也需要幼小銜接”的重點。
在升學為主流的台灣,學校教學的進度是很快速的,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要快速地記住許多學科內容,然後考試,然後不斷重複這個模式。說實話,過去的生活經驗讓我對這個模式真的快吐了,我曾經有好幾次在自己心裡吶喊“可不可以暫停一下!!我真的受不了了!”。我想真正的壓力或許不是來自學業,而是來自快速的學習步調。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真的差異非常大,在學校透過統一的學科測驗得到的結果真的不足以衡量我們的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但是家長卻習慣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價值,這對孩子真的是很大的傷害。
學科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所擁有的能力多半是學科測驗無法測量出來的,例如:社交能力(人際關係),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等等,因此若只是盯著孩子每次的考試成績,真的不是一個很理想的親子相處模式。家中有孩子要進入小學的家長其實都開始要面臨“考試成績”這件事情了,但是我們能不能在看見自己孩子的成績單上出現紅字的時候依舊面不改色,淡定的簽名之後,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更多的陪伴?我想這是家長的功課。孩子在成長,身為家長的我們也要跟著成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真的是已經過去了,近年政府教改的根本信念其實也是希望孩子們都能”多元發展“,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可以不再用學科成績來評斷孩子的未來,讓擁有各種專長的孩子都能有機會獲得好的教育資源,培養更多不同專長的人才,讓社會可以有更多元的發展。
我非常期許自己可以是個淡定看待成績單的媽媽,我也很努力的“練習”。我家哥哥前幾天提到他在幼兒園練習跳繩的事情,於是我問了一下他是怎麼跳繩的,他的敘述讓我知道,他的跳繩功力還僅在”分解動作“的程度,無法連貫,當然更不用說”跳“了。然後我再問了一下”班上有多少同學是跟你一樣的跳法呢?“,他很開心的把名字數給我聽,聽完之後我著實深呼吸了一下,包括他,總共只有四個人還是這麼跳的。是的,我想當父母聽到自己的孩子在班上的表現是最後幾名的時候,真的會”氣急敗壞“的。於是我想辦法,買了跳繩,跟哥哥說好每天回家練十分鐘。但是當我第一天親眼看到他跳繩的時候,我認清了事實----這完全幫不上他,他只能靠自己一次一次的練習,感受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才有可能學會。
但是他是班上最後幾個不會跳的,怎麼辦?我選擇轉移自己的注意到自己的生活上,和孩子的優點上。”大家都會了怎麼只有你還不會“這個句子,我很堅定的從我的大腦中刪除,因為孩子有自己的學習速度,我允許他和我都”慢慢來“。
這個事件真的讓我有很深刻的體會,孩子的學習真的只能他自己來,爸媽在旁邊急的送他去補習班家教班,真的都幫不上忙的。學習是“自己的工作”,所以孩子也必須用他自己的速度來進行。或許有些孩子透過補習可以提升成績,但最終也還是要孩子自己有意願去學,才能“有好的成績”。我想身為爸媽的我們,真的必須練習“沈住氣,穩住陣腳”,因為看見孩子學習成果不如自己期望的時候,著急的心情我想孩子未必能體會或感受,一股腦的要求孩子加強練習,不如花時間陪伴他,聽他說說為什麼不想學,跟孩子討論他願意的學習方式或者他的興趣。
幼小銜接,其實更重要的是“生命教育”,發現孩子的問題,了解他的問題從何而來,協助和陪伴孩子面對和處理問題,才是成長的價值和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