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是孩子負面情緒的出口
2022 Jun 21
眼睛看不見的能力,是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學齡前的孩子正在發展的「能力」,很多都是眼睛「看不見的」,例如:發展出「自我」的獨立性、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能力、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等。這些眼睛看不見的能力,卻是未來「看得見的能力」的基礎,不好處理,但是需要爸爸媽媽耐心陪伴、引導孩子學習,上了小學之後,孩子能有既穩定又穩固的「內在力量」,幫助自己專注學習課業。
3-5歲的孩子正處在發展「情緒」的階段,在喜怒哀樂之外,準備發展出更多更細微的情緒。同時,孩子在三歲左右,也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開始發展「自我」,對成人所有的指令、要求,都反其道而行,或者嘴巴永遠都回答「不要!」。因此,家長會感覺到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變得不再像小寶寶時期那麼「好說話」,甚至每天都要上演好幾次「情緒火山爆發」的劇情,很難教,或者講不聽、叫不動。
面對「搞叛逆」的幼兒,千萬別用高壓式的打罵,「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方法。
提供藝術創作活動,緩解孩子的情緒壓力
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蓬勃發展又在努力發展「自我」,負面情緒肯定又多又濃,爸爸媽媽除了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態度之外,居家生活也可以提供孩子一些藝術活動,能夠有效幫助孩子緩解超載的負面情緒。
黏土和繪畫,是最適合也方便在居家生活中操作的藝術活動。
捏黏土,為焦慮不安的孩子找到出口
孩子講話講不停,未必是「天生愛講話」,很可能是生活中的某個環節讓他感到焦慮不安,卻沒有出口,只好用「不停說話」來抒發焦慮不安的情緒。不了解這個關聯的成人,可能就是不斷的提醒孩子「安靜」「安靜」,但是孩子暫停個五分鐘後又再度開始不停說話,親子雙方除了容易發生衝突之外,孩子的焦慮程度反而變得更高。
在孩子「講話講個不停」的時候,給孩子一些黏土或者「蜜蠟磚」讓他自由操作,可以緩解孩子的焦慮,幫助孩子安靜、安定下來。當孩子專注在捏塑黏土的工作時,不安、焦慮的情緒可以透過手指用力而釋放,自由創作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自在」,不需要擔心自己達不到「標準」而焦慮不安。當我們藉由藝術創作做為孩子的負面情緒出口時,不要限制孩子的創作方向,才能真正為孩子的情緒建立一個「出口」。
自由創作的繪畫,才是孩子紓解壓力的方式
另一個方便在居家生活可以操作的藝術活動是畫畫。
學齡前的孩子都是喜歡畫畫的,透過畫圖來表現自己,也能舒緩壓力、情緒。不要求孩子畫出有形象的物品,這麼做除了限制孩子的想像力,也剝奪了孩子舒緩壓力、情緒的機會。
建議給孩子蠟筆、蠟磚而不要用彩色筆,因為蠟筆在紙上的摩擦力比彩色筆大,可以給孩子較多的觸覺刺激,而且越小的孩子越建議使用「粗粗胖胖」的筆,或者「蠟磚」更適合。學齡前孩子的手指小肌肉還沒有充分發展,無法正確握筆,抓握住粗粗胖胖的筆或者蠟磚,比較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喔!
(請不要把孩子送去「藝術創作課程」讓孩子學畫畫、學捏黏土,這麼一來就失去了「紓解壓力」的功能和善意了。讓孩子「在家」、「沒有標準的自由創作」,才是真正能讓孩子安心、自在、做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