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沒教的事,爸媽自己來!一招教會孩子「好好說話」
2022 Aug 26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親子共讀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孩子無心冒犯,但童言童語可能也會讓人覺得受傷
孩子是直覺的生物,活在當下,眼睛看到什麼嘴巴就說出什麼。可能在公共場合裡,突然大聲說了一句「媽媽!你看!那個人好胖喔!」,這種容易冒犯他人的話,讓爸媽尷尬不已。又或許孩子在家中,爸媽忙忘了什麼東西而著急的時候,孩子說「爸爸/媽媽,你好笨喔!這個也會忘記」,讓爸媽的情緒火上加油。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可能要自己碰過幾次釘子,或者到年紀很大了,才會知道「評論他人」(外表、行為、物質)、「命令他人」的語言都是不恰當的。如果爸爸媽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機會教育一下,孩子通常都能觸類旁通,知道如何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必須發自內心,練習「同理他人」,就能溫言軟語
教孩子「好好說話」,除了可以讓孩子練習「同理心」的能力,也能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更清楚、妥當的表達自己,人際關係、學習、工作也都能比較順利。
當我們能夠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感受他人的傷痛,就是「同理心」的表現。
同理心是需要後天累積生活經驗後,學習而來的能力。而且在四、五歲以下的孩子,心智也還沒有發展到能懂得「同理他人」的階段。因此,年紀很小的孩子,以及缺少生活經驗的孩子,是無法理解、體會他人的辛苦,更不容易有同理心,所以我們可能常常覺得孩子「你怎麼都不懂爸爸媽媽的辛苦?」。
我們可以嘗試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準備餐點、整理房間,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這是可以增進「同理他人」能力的方式。如果沒有機會讓孩子自己體驗,爸爸媽媽可以試著跟孩子說明清楚,為什麼我們必須「好好說話」,以及機會教育孩子「可以怎麼說」。
「好好說話」需要機會教育,透過語言表達需求,更要表達感謝
我家哥哥很容易說出一些很「白目」的話,例如:媽媽你煎的雞肉好難吃,我咬了一口,現在不想吃了。剛從廚房揮汗如雨出菜完畢的我,聽到這句話立刻就斷理智線,霹哩啪拉把哥哥罵了一頓後我坐在沙發上讓自己冷卻、冷靜一下。頭腦降溫後我把哥哥叫過來面前,清楚地告訴他:
「在廚房準備餐點是很辛苦的事情,需要一直站著,很累。忍受高溫,很熱。所以當你拿到別人為你準備的餐點時,請表達你的感謝」
「如果有你真的咬不動、實在吃不下去的口味的食物,請你好好說話!」
「你可以這樣說:『謝謝你辛苦為我準備餐點,但是這個雞肉我咬不動誒。。。』、『謝謝你為我準備餐點,可是這道菜真的好辣誒。。。。』」
當孩子不知道有更好的語言可以妥善地表達自己的時候,就很容易說出讓別人覺得受傷的話,或者說冒犯人的話。
我家哥哥也曾經在需要我幫忙時,用卡通裡的用詞「你給我把水壺拿來」表達需求。哥哥覺得這麼說話很好笑、很威風,但是卻不知道這樣的句子是沒有禮貌而且不客氣的。我們跟孩子清楚解釋一次後,請他用「爸爸/媽媽,請問可以幫我拿水壺嗎?」表達一次,哥哥便不再用他自以為很厲害的語言表達需求,逐漸長大之後,還能分辨什麼樣的話是「沒禮貌的」,自己應該用什麼樣的句子表達才適合。
日常的親子對話需要練習,「表達」是門藝術也是愛的展現
「好好說話」不是要孩子花言巧語、巧言令色,而是面對家人、生活中遇見的人,孩子有沒有能夠「發自內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的能力,這是「愛」的展現。一個有愛的孩子,能夠表現出愛人的行為,願意在安全的前提下同理他人的處境,避免語言可能造成的傷害。「對孩子好好說話」、「教孩子好好說話」其實也是把我們的愛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從「好好說話的家人」這裡感受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