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容貌焦慮」怎麼辦?父母如何陪孩子走出用外表衡量價值的困境?
2025 Nov 24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親子共讀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皮紋檢測
身在極度商業化的時代,外表、身材、物質成了孩子評價自己、他人的單一標準。 尤其對有女兒的家長來說,對「容貌焦慮」一定更有感觸。 即使我自己沒有女兒,也能從身邊的孩子、學生與家長身上感受到: 多數孩子已經很習慣用外表衡量自己及他人的價值,讓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提早開始「焦慮」,而這份焦慮影響的層面,持續的擴大中。
但孩子們的焦慮,真的只是因為「外表」嗎? 還是這些焦慮後面還有更多我們需要理解的訊息?
如果家中的孩子有過度的「容貌焦慮」,或者因為外表而影響了課業、人際關係,以下四個方向,是爸爸媽媽們可以隨時開始嘗試的陪伴練習。
一、和孩子聊聊「修圖文化」
現在人上傳照片前幾乎都會先修圖,花一兩個小時修圖的大有人在。 於是孩子們其實都知道:網路上那些完美的臉型、光滑的膚質、多完美比例的身材、脣紅齒白的笑容等,其實都是「精修」後的結果。
所以家長可以找時間仔細的跟孩子思考、討論:為什麼大家一定要修圖? 為什麼真實的樣貌會被嫌棄? 我們活在真實世界中,沒有濾鏡、修圖、化妝的時候,如何面對他人? 而「外表看起來很美」的人,是否能讓人感到溫暖、真實,或者有價值感?與人相處、來往,重要的是什麼?

爸媽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人生中有哪些人,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對方的溫暖、慷慨、包容,而對方的外表如何,真的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在對話中,孩子不需要回答「標準答案」,這些對話、互動的目的是「開啟孩子的思考」,也引導孩子能回到真實、回到自己。
二、看見孩子「具體的優點」
因為商業化,所以世人對「美」的標準變的單一化,能達到這個單一標準的才能被稱作「美」(未達標的就等於「不美」),這也是將人類「物化」的狀態。但「美」的標準、定義對每個人都不同,因此要用單一個標準來定義「美」,實在是侷限、限制人類思想的框架。
每個人真正能讓自己被看見、被欣賞、自我認同的,其實是外表以外的特質:細心、 耐心 、溫暖、責任感、善於觀察、有領導能力、有創意、願意付出等等。孩子原本就不缺這些特質,但需要有人幫他看見自己的這些特質。
每天用幾分鐘告訴孩子: 「當你遇到困難還願意再試一次,我覺得你超勇敢的。」 「我發現你很會照顧別人。」 「你是個細心的孩子,這是很珍貴的特質。」 短短一句話對「內在」的肯定,絕對比「你好正」都更有力量(雖然聽到別人稱讚「你好正」也是會高興一陣子啦!)。
三、接住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心情不好,跟爸媽訴說「我覺得我長得不好看/身材不夠好」,多數家長可能就開始擔心孩子是真的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漂亮」而感到傷心失落。但其實孩子的不開心,常常可能是來自課業壓力(成績不好或未達到自我標準)、人際關係挫折(被排擠或被冷落)或者其他生活上的困難。只是孩子們處在困境中,不知道怎麼釐清自己的問題,很容易把所有情緒、挫折都投射到「外貌問題」上。
所以當孩子說: 「我覺得我不漂亮。」 、「我好胖。」時,先接住孩子這些情緒,再慢慢的一點一點詢問孩子: 「什麼事情讓你會這樣覺得呢?」 「你願意跟我說說,為什麼覺得自己不好呢?」 ,爸爸媽媽可能就會聽到更多的細節,逐漸發現真正讓孩子焦慮的原因何在。
陪孩子一起找出真正的焦慮源,焦慮自然就會降低,也更有機會走出困境。

四、打開孩子的視野,看見更大的世界
當孩子的生活只剩下課業、同儕、IG、抖音等內容, 「外表」很容易會變成他生活的大部分或者全部。
如果我們能拓展孩子的生活經驗、打開視野,讓孩子看見「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比外表更重要、更有趣的事情」。 我們可以帶孩子嘗試:參加營隊、學習技能、做志工、上不同的課看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接觸大自然、深度小旅行
當孩子看到不同的生活樣貌 -- 有人對研究充滿熱情、 有人對手工藝超有耐性、 有人喜歡照顧動物、 有人以自己的維修專業自豪,孩子慢慢會了解: 真正讓人有「價值」的,是內在的特質、獨特性。
爸媽自己也要克服「容貌焦慮」
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每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容貌焦慮:「變胖了穿衣服不好看」 「皮膚不好覺得丟臉」 「個子不夠高覺得自己太像小孩」。而爸媽對容貌的焦慮,孩子們也都看在眼裡。 因為孩子不只模仿的我們說話做事的方法,也模仿我們的心態。
爸爸媽媽學習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 孩子也會因而得到鼓勵,不用外表、物質評價自己和他人。
在這個物化一切的時代,最能穩住孩子的人,是爸媽

商業化的時代一切都很便利、快速,但人的「心」卻越來越難安定下來。要穩住孩子,不被物化後的「單一標準」勾起焦慮,真的不容易。 但我們能做的是先穩住自己,就能穩住孩子。
每天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放下手機,遠離工作、網路、所有訊息,讓「心」安靜一下,跟自己好好相處一下。 沈澱一整天經歷的事件、情緒,讓自己感到壓力的有哪些,能滋養自己的又有哪些。在面對壓力之外,也有能滋養自己、好好喘息的時間,才有能量走得穩、走得久。穩住自己,才能穩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