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落入「比較」時,父母該怎麼辦?從自信心到親子對話的教養關鍵
2025 Sep 22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親子共讀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為什麼同學都有OOO,我卻不行?」 「為什麼同學的爸媽會買OOO給他,你們卻不買?」 相信許多爸媽都曾被孩子這樣的問題問得啞口無言。孩子的「比較」行為,特別是物質上的比較,在成長過程中幾乎是必然會出現的。面對這樣的狀況,父母要如何應對,才能幫助孩子不陷入比較的漩渦?
大人也會比較,關鍵在於怎麼看待
其實,「比較」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大人也常會和朋友、同事比較:
- 他身材比我好
- 她的老公比較疼她
- 他出國次數比我多
- 她的包比我名貴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自我認同
「比較」背後的核心議題是 自信心與自我認同。 當孩子越能肯定自己,越能做自己,就不需要透過和別人一樣來獲得價值感。
父母可以這樣做:
-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機會動手做:整理書包、打掃房間、下廚、運動。這些實際的能力會帶來成就感。
- 肯定孩子的優點,不忽略小細節:「你很貼心,幫媽媽提重物」、「你游泳很棒」、「你畫畫有自己的風格」。
- 把這些「小事情」看作是養分,因為它們累積起來,就是孩子的自信來源。

引導孩子思考朋友與價值
當孩子因為物質比較感到困擾時,可以和孩子討論:
- 這些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
- 朋友之間的認同,應該建立在什麼基礎?如果只是因為有沒有手機或名牌,這是真正的友情嗎?
- 人與人的互動,更重要的是信任、陪伴、善良、包容等精神價值。
尋找「並存」的可能

如果孩子本身有幽默感、善於合作,這些特質就能替代物質成為同儕認同的來源。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發現這些特質,讓孩子知道:不必靠物質,也能得到朋友的喜愛與肯定。
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常會因同儕影響感到徬徨與茫然。這時,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尤其重要。
- 與孩子保持穩定的對話
- 傾聽孩子的困惑與疑問
- 陪孩子一起討論、釐清價值觀 當
父母也要練習跳脫比較
「人比人,氣死人。」比較沒有終點,不論大人或孩子,只要陷入其中,滿足感和快樂感都會大大降低。父母若能先找到自己的價值,跳脫比較的思維,不只自己會更自在,也更有力量引導孩子健康地面對比較。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