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辨識危險、遠離危險:建立信任與溝通,是最好的保護力
2025 Nov 03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樣的焦慮: 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也越來越喜歡探索世界。 但這個「世界」,在我們大人眼中卻處處充滿危險。 孩子們會想從樓梯扶手滑下來、挑戰在高台上跳下去、嘗試騎腳踏車騎得飛快; 我們一邊擔心孩子會受傷,一邊心臟緊繃到快跳出來。
家長很想知道:「要怎麼教孩子辨識危險、遠離危險,或者讓孩子避免嘗試危險的行為呢?」
孩子的「冒險」是成長的一部分
孩子會想嘗試危險的行為、動作,並不是因為他們不乖,而是因為他們正透過「冒險」來認識自己。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確實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需要大人時時看顧; 但當孩子年紀漸長、身體能力進步,他們自然會想嘗試各種挑戰。 人類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正是因為不斷面對「危險」與「挑戰」,才長出了生存的智慧。
對孩子而言,這些小小的冒險,就是累積經驗、培養判斷力的開始。 所以,完全杜絕危險並不務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我們能做的,是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學習「如何看見危險、評估危險」。
把「危險」打開來聊,是最有效的教育

禁止與命令,通常無法讓孩子真正理解、體會「危險」是什麼。 因為對孩子來說,他們看到的是「有趣」與「刺激」,而不是「風險」。 與其嚴厲制止,不如把危險變成可以討論的話題。
爸媽可以問孩子:
- 「你覺得從樓梯扶手滑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 「如果腳踏車騎太快,你覺得可能會怎樣?」
- 「你覺得這兩件事哪一個比較危險?」
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思考,再分享爸爸媽媽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觀察。 這樣的討論,不只是傳遞安全觀念,更在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與自我覺察力。
根據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給予彈性
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有些孩子天生謹慎,有些則天生好奇、愛挑戰。 與其用同一套標準約束,不如依照孩子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調整。
若爸媽觀察孩子的特質謹慎、判斷力足夠、行為表現夠穩定,可以嘗試跟孩子討論、評估「危險和意外的可能性」,或者爸媽可以如何在一旁陪伴。 有時候孩子真的需要「試一次」才知道自己做不來——這樣的經驗,往往比禁止更有教育力。
真正的危險,往往藏在看不見的地方——網路世界
現代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容易受傷,但在「網路世界」裡,卻面臨更多潛在風險 -- 假帳號、詐騙、刻意誘導的語言,都可能讓孩子陷入危險。
這些危險連大人都可能無法立刻辨識,更別說孩子。
因此,現代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保護,是「保持良好親子關係及順暢的雙向溝通」。
當孩子習慣在家裡談「危險」,他也就更容易在網路上遇到問題時,主動和爸媽說:「我覺得怪怪的」。 這種信任感,比任何監控與限制都更有力量。

結語|關係,是孩子最堅固的安全網
我們無法讓孩子一輩子不摔跤、不受傷,也無法替他們避開每一個危險。 但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他都可以告訴爸爸媽媽。 當親子關係穩固,溝通順暢,孩子自然會在心裡種下「安全」的種子。 這份安全感,會陪著他長大,也會成為他辨識危險、遠離危險時最強的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