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背後的原因──從情緒到彈性
<陪固執又好強的孩子長大>系列專文:中篇
2025 Oct 22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皮紋檢測
一、理解行為背後的力量
從弟弟小班開始,我們就努力陪伴他調整「遵守規則」的彈性。幾年下來,我們發現這些「不遵守規則」或「缺乏彈性」的行為,其實背後藏著許多孩子還沒有足夠能力克服的狀況。
二、自尊心強、個性好強:孩子的贏輸世界
遊戲時如果一直輸,或者無法得第一,對自尊心強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接受的事。 這種特質的孩子,往往會嘗試用各種方式贏得比賽──作弊、偷跑、耍賴等。 但這不代表孩子「很壞」、「不乖」,而是孩子在面對「我不如別人」的時候,還沒找到能夠安放挫折的方式。
責罵與說教無法改變他們,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幫孩子在心理上「建設」出能輸得起的安全感。 學齡前和低年級的孩子,很適合用說故事的方式陪他們理解: 「輸了,不代表我不好。」 但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家長在日常中多鼓勵。

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態度更是關鍵——「無論輸贏我都一樣愛你」、「輸了沒關係,多練習幾次就好」,這些話會在孩子心裡慢慢變成穩定的力量。
*調整孩子的單一行為,需要生活中「多面向」的配合與支持。短時間內看不見成效,是非常正常的。
三、自我意識強:堅持的孩子,有自己的原則
「自我意識強」是一種中性特質,沒有好壞之分。它不是壞脾氣,而是一種清楚知道自己想法的能力。 有這樣特質的孩子,常讓爸媽覺得「講不聽、太固執」,但同時也代表他們「有想法、有原則」。 既然任何特質都沒有好壞,父母就不該一味的要求孩子「聽話」。 要讓堅硬的樹枝改變生長的方向,不是硬折,而是每天、慢慢引導。 身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是不斷提醒、分享自己的經驗,給予時間與空間,讓孩子自己調整。

台灣的家長因為都很有責任感,習慣「盯緊著」孩子,確認孩子是否立刻修正錯誤。 但這樣的方式,雖然顧及了「父母的盡責」,卻忽略了「孩子的節奏」。 孩子需要時間消化、思考與修正。 畢竟只有機器能「馬上改變」,孩子需要時間「逐漸改變」。
觀察孩子是否有進步的「趨勢」,每週、每月地去看——是不是不再「每一次都這樣」? 只要有一點改變,就要誠心地稱讚他。那是他努力的證明。
四、彈性的練習:從「開關」故事開始
年紀小的孩子,生活經驗少,大腦能應變的「選項」不多,自然缺乏彈性。
弟弟最經典的故事之一,就是「OOO說我是@@@」。
幼兒園時,只要被這句話激怒,他就爆炸。到了小一寒假,參加冬令營時,每天都因為別人說話而崩潰。 無論怎麼鼓勵、安撫、勸導,都沒用。直到我們換了一個方法──聊聊天,「帶他看見固定模式」。
媽:你知道你身上有一個「開關」嗎?
弟:什麼開關?
媽:一個會讓你隨時生氣、哭的開關。別人只要說「OOO」或「@@@」,你的開關就被打開。
弟:他們怎麼可以這樣!
媽:因為你的開關太好玩了啊!大家都知道說什麼可以讓你爆炸,這實在太有趣了。
弟:他們真的很壞! 怎麼可以故意讓我生氣?!
媽(笑):就真的很好玩啊!連我也想試試看耶!
弟:那要怎麼不被打開我的開關呢?
媽:你覺得呢?
千萬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引導他思考,讓他自己想出來!
弟:就是他們說我OOO的時候,不要生氣。
媽:對啊,你很厲害!那你想要讓別人能控制你的開關嗎?
弟:不要,我要自己決定!
從那天開始,弟弟學會了「選擇」。
隔週他興奮地從冬令營回來說:「我現在很厲害了,他們都不能讓我生氣了!」
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固定模式,他就有能力找出破解的方法。 當孩子能用不同的情緒、想法應對挑戰時,他就真的在成長了。
結語:陪孩子練習「選擇」
孩子能不能變得有彈性,不在於我們「教了多少道理」,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陪他「練習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