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還是「放縱」?怎麼教孩子學會「尊重」?
2024 Oct 14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兒童情緒管理
現代父母很注重「尊重孩子的意見」,希望孩子從小就能獨立思考、自己做決定。但在引導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意見」的美意,往往淪為「放縱」,孩子變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僅沒學會「尊重」,反而成為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選擇」需要循序漸進的開放選擇權
孩子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判斷力、邏輯思考能力有限,加上缺乏生活經驗,於是在做決定時,是缺乏深思熟慮的能力的。如果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就事事讓孩子自己決定,很容易會導致錯誤的決定,進而產生更多負面經驗,這對孩子和父母其實都很困擾。
因此,「尊重孩子的想法」需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循序漸進的開放孩子的選擇權,而不是「全部放給孩子自己決定,爸媽完全放手不管」。
三歲以前透過「建立生活規律」與「遵守規則」學習「尊重」
在孩子三歲以前,建議爸爸媽媽持續且堅定的幫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與練習遵守生活常規。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透過固定的生活作息、反覆練習生活自理工作,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固定每天的起床時間、用餐時間、玩耍後收拾玩具等,都是孩子學習遵守生活常規的過程。
在這個階段,家長不需要過度尊重孩子的自主,堅定地引導孩子遵守生活常規,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自律能力就可以了。透過這些練習,讓孩子學習「尊重」。
三歲以後可以有「有限的選擇」
當孩子三、四歲左右,爸爸媽媽可以開始給予「有限的選擇」,例如「今天想吃飯還是吃麵?」或者「你想穿紅色還是藍色的衣服?」當選擇範圍不會有限時,孩子可以逐漸練習「自主選擇」,而且逐漸發現自己的喜好。
五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可以透過「討論」來引導孩子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如何管理零用錢,是要立刻花掉?還是存下來購買更有價值的物品?這些有邏輯的討論能幫助孩子學會「規劃」,也了解選擇之後要承擔的責任。
學習「尊重」的過程,也是學習「自律」的過程
「尊重他人」是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技能,但這需要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的時候,才能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和必要。透過在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孩子才能逐漸學會尊重的真正意義,「自由的前提,是能夠先自律」,在讓孩子享有自主權的時候,才不至於淪為「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