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繫親子關係,爸媽請練習這四件事
2022 Sep 29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親子共讀 分離焦慮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任何會破壞「親子關係」的事情,無論如何請不要做!
教養孩子絕對是門藝術,抓得太緊孩子會反彈、親子關係緊繃,放得太鬆孩子會缺少界線概念、影響學習成效和人際關係。這當中的拿捏確實是每一位爸爸媽媽都需要時間不斷嘗試、練習,才能慢慢找到適合自己家中的平衡。但是無論父母親對於教養的標準如何,「維持正向良好的親子關係」絕對是首要考量,只有當親子關係是緊密、信賴彼此的時候,教養才能真正展現成效,親子溝通才能保持暢通,孩子有事情才會願意開口告訴爸媽、找爸媽討論。
因此,在拿捏教養的過程中,請避免任何會破壞親子關係的動作,適時調整教養的方式、方向,因為正向、良好、緊密的親子關係,才是我們的目標啊!
爸媽!這是「你的期望」,還是「我的需要」?
1.釐清「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需要」
為孩子好,是真的為了孩子?還是其實是跟我們「自己」有關?我們很常見到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念書,考上好學校,但孩子的成績不如家長期待,於是親子間不斷為了成績問題發生摩擦。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雙方的互動變得更疏離,每天對話少得可憐,爸媽更是不知道孩子的情緒、交友、感情狀況。這應該不是我們想要的親子關係,但是卻有好多家庭最後卻都走到了這一步。
當爸爸媽媽能夠釐清這是「自己的期望」還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比較能釐清教養的方向。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個人的終點未必相同,當然旅程中規劃的路線更是不會一樣。即便是父母和孩子,都有全然不同的人生。因此,當父母因為「自己的期望」而忘了這可能不是「孩子的需要」,就很容易反覆在親子關係中造成衝突。
一致的原則是「練習」,孩子能夠逐漸學會一種習慣或能力
2.一致的標準是「練習」,反覆不定、缺少標準才是破壞親子關係的原因
當然在孩子小的時候,學齡前的階段,爸爸媽媽需要很辛苦的反覆帶著孩子練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界線概念、生活自理能力,這整個過程真的很辛苦而且很容易讓人挫折沮喪--被孩子弄得火冒三丈,罵小孩吼小孩甚至想動手打小孩真的都是每家每天都可能上演的畫面。那麼這些狀況不會「破壞親子關係」嗎?
學齡前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需要爸爸媽媽在白紙上面為孩子清楚規劃出生活目標(睡前刷牙、按時睡覺起床等等),並且帶著孩子長時間、反覆並且「一致」的執行,孩子才能清楚地記得,然後逐漸養成一種習慣或者學會一種能力。
因此,「一致」是這些練習的關鍵。
當我們能夠每天、每次都一致的帶著孩子在家有固定時間的生活作息,或者一致的要求孩子睡前要刷牙、按時上床睡覺和起床,或者要求「要先經過別人同意才能拿別人的東西」,對孩子來說這便是一種「練習」,孩子會在長時間反覆經驗之後,學會這個能力或者概念。
關心而不是擔心,接受孩子的狀態才能保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3.接受孩子當下的狀態,別因為「擔心」而否定孩子或者傷害孩子的自尊
無論家中的教養標準是嚴格還是輕鬆,維持正向良好的親子關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別傷害孩子的自尊。
每個「人」一定都希望能得到自己父母的認同,包括已經身為父母的我們自己。「擔心」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變好,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總是否定我」「無論我想做什麼,爸爸媽媽都覺得不好」,傷害了孩子的自信、自尊。
練習「接受孩子當下的狀態」,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親的認同和「關心」,也覺得「爸媽和我站在一起」,孩子會比較願意開口跟父母分享、討論自己的想法。爸爸媽媽的認同,絕對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保護自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情緒穩定的父母,讓孩子可以安心依靠和跟隨
4.持續練習穩定自己的情緒
在教養的過程中,爸媽情緒爆炸是無可避免的,畢竟我們都有一顆肉做的心,但是練習情緒管理,不會「每一次」都情緒爆炸,卻是爸爸媽媽們可以練習嘗試的。
如果孩子每次犯錯,都需要經驗一次爸媽火山爆發式的負面情緒,孩子年齡越大,可能越會想辦法掩飾自己的錯,或者乾脆把爸媽的責備、碎念當作是耳邊風,因為只有如此,孩子才可能在父母的情緒爆炸時「活下來」。這樣一來,親子間的溝通就不是「雙向」的--孩子接受父母的責備和負面情緒,卻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到底在想什麼」,首先需要爸爸媽媽能有穩定的情緒,才可能營造機會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親子雙方才有「溝通」的可能,也才能維繫彼此的信賴、感情。
當父母最難的一門功課,就是「放手」
在孩子小的時候和父母的親子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但是年齡漸長,會期望擁有更多自主的權利,因為他們需要學習獨立。爸媽必須適度的放鬆手中的風箏線,在「維繫親子關係」和教養之間摸索出一個平衡。「放手」需要很多勇氣,尤其對母親來說,會帶有更多情緒和感觸。但其實孩子越大,讓親子關係更緊密的方式,反而是放手讓彼此有更多個人的生理、心理空間。如果適度的「放手」,能讓孩子更願意跟我們靠近,我認為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一個練習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