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小孩情緒管理:家長必知的五大技巧
2024 Sep 20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分離焦慮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多數爸媽都因為孩子的「情緒管理」而感到困惱,尤其是一歲多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但是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情緒也變得更多更細膩,所以一旦發生不順孩子心意的事情,或者孩子沒有經驗過的事情,就會用尖叫、丟東西、打人等等的方式表達。
孩子這些行為除了讓家長感到有壓力,更容易勾起爸爸媽媽自己的負面情緒。每天上演幾回合這樣的「劇情」,家庭氛圍變得低沈,更感受到教養孩子沈重的壓力。
提供家長五個可以嘗試的教養技巧,協助孩子練習情緒管理,引導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
1. 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先照顧好我們自己的情緒
在親子互動時,家長一定是主導的那個角色,因此,讓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爸爸媽媽先練習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當家長的情緒可以是穩定的,才有能力進行其他的教養氣技巧、親子溝通技巧。而且爸爸媽媽穩定的情緒,更是幫助孩子穩定情緒最關鍵的力量喔!
2. 建立規律作息:穩定情緒的基礎
規律的生活作息能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有足夠的安全感之後,孩子的情緒才可能是穩定的。當孩子知道「每天、每一件事情,都會按照固定的順序,一件一件的發生」,能感到安心,能感到安心,有助減少孩子的情緒波動。
3. 清楚的行為界線:孩子有明確的遵循標準
設定清楚的行為界線,讓孩子能明確的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該遵守哪些規則,也能幫助孩子有個確切的學習目標。明確的界線就像是一個有牆壁的房間,是為了保護孩子,讓孩子融入團體生活。當孩子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也就不需要用哭鬧、生氣等方式來測試成人的底線,情緒也能比較穩定。
4. 利用觸覺刺激:「做」比「說」的有效果
觸覺是人類最早發展的知覺,對小小孩來說,透過觸覺引導,會比口頭指令的效果來得好。當孩子要丟東西、打人或著「叫不動」的時候,握住孩子的手,或者拍拍孩子的肩膀,都是明確而且有力的引導。
5. 耐心、耐心、耐心:孩子需要「時間」學會情緒管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年紀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長時間、反覆的練習,才能學會一種能力,或者建立一種習慣。爸爸媽媽請保持耐心、保持信心,持續用理性的方式、穩定的情緒引導孩子,隨著年齡漸長,孩子掌控自己情緒的能力也會越來越穩定的。
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來自於「爸爸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因此,成人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穩定自己的情緒,自然就能淺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孩子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進而在有負面情緒時,能夠覺察,然後照顧好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