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消極抵抗」的孩子 -- 了解需求並調整期待
2024 Sep 16 適性發展 親子共讀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有些孩子對於父母、老師給予的指令、交代的工作,態度常常是裝死、耍賴、拖延或者敷衍了事,軟硬兼施之後,發現孩子依舊無動於衷,這一類的狀況我們可以歸類為「消極抵抗」。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消極抵抗」的狀況?又,想要驅動這類的孩子提高學習動機、變得能自主學習、自律,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真實的需求持續的被忽略,孩子用「消極抵抗」的態度表達抗議
當孩子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嘗試努力達成父母設定的標準,但是遭遇挫折、無法達標,或者沒有得到足夠的肯定、鼓勵時,孩子可能就會選擇「擺爛」-- 當孩子承載不了這些壓力時,就可能選擇逃避面對壓力。
「消極抵抗」其實也是孩子在傳達「求救訊號」,試圖讓爸爸媽媽知道:我真的做不到 / 這些超過我的能力太多了 / 我希望你能肯定、鼓勵、認同我的努力 / 我不喜歡現在的生活。家長如果能解讀出孩子的這個「訊號」,適度調整對孩子要求的標準,或者滿足孩子真實的內在需求,都能幫助改善消極抵抗的狀況。
我們可以這樣改善孩子的消極態度
- 降低對孩子的標準與期待: 減少補習、才藝課程的時間,讓孩子有足夠的「空白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在爸爸媽媽陪伴下,每天完成基本的生活自理工作,從這些基礎的活動中找回自信和動力,爸爸媽媽也可以在孩子自己能完成自理工作時,好好的鼓勵孩子。
- 「傾聽」孩子的想法、感受,看見真實的內在需求 : 爸爸媽媽可以多練習「傾聽」孩子說話,讓孩子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進而更了解孩子對現階段生活、學習的狀況,當然可以更清楚知道孩子是否喜歡爸爸媽媽現在為他安排的生活。
- 和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很多時候孩子其實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可能孩子對自己很有自信,並不覺得自己需要額外的補習或才藝課。或者孩子覺得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想要多一些練習的時間。爸爸媽媽是可以再跟孩子共同討論的過程中,跟孩子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
「陪伴孩子面對、處理問題的過程」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別急著要解決問題或改善孩子的現況,孩子不是機器人或者有什麼特效藥,可以「立刻」、「馬上」就把問題解決了。「陪伴孩子」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當孩子的學習、生活遭遇困境、瓶頸時,爸爸媽媽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就是在累積「親子關係存款」。而當親子關係越穩固時,孩子的內在就會更穩定、有力量,也就越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看見孩子內在真實的需求」是需要時間、耐心,透過陪伴、傾聽、對話,才能達成的,期望爸爸媽媽們願意在忙碌的生活中,安排固定的「有品質」的時間,陪伴孩子走過種種困難與挑戰!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