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的「典範」: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要求孩子做到
2025 Nov 10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親子共讀 分離焦慮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皮紋檢測
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
但我們也知道,要「以身作則」其實不容易。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一邊叮嚀孩子要專心、卻一邊自己滑著手機; 一邊提醒孩子要冷靜、自己卻一邊又在生氣時理智線斷掉。 然而,孩子的眼睛,比我們想像的更敏銳。
孩子最會模仿的,是「我們的樣子」
我曾在工作的現場遇過一個五年級的男孩。 媽媽送他到補習班,他在下車時對媽媽非常不耐煩地說:「你很煩耶!就跟你說我不要了,你還一直問!」,然後把車門甩上就走進補習班。 進入補習班的櫃檯後,沒有向老師打招呼,還把作業往老師面前一丟就走進教室。 但當天在教室授課的是位男老師,這個男孩就明顯地收起他原本的「氣勢」,安分地坐在位子上聽課。
我特別留意這個孩子在面對成人時「男女有別」的態度,不意外的是來自於原生家庭。 在家中,父母是傳統的「權威式先生+任勞任怨太太」的組合。 在婚姻關係中夫妻並不平等,爸爸不跟媽媽討論事情也拒絕分擔家事,對媽媽總是命令式的口氣、缺乏尊重。 這個「示範」讓孩子潛移默化地習慣了「不尊重身邊的女性」。
孩子不需要被特別教導,只需要每天都「看到」,就自然會成為那樣的人。 這就是「身教」的力量。 父母不必多說,孩子就在生活的日常裡,一點一滴模仿我們。
想讓孩子改變,從自己開始
我們希望孩子愛閱讀、愛運動、有責任感、有禮貌, 但只是碎念、責罵、提醒,效果其實都有限,我相信這是每位家長都有同感的。
真正能影響孩子的,是我們怎麼生活。

我希望孩子愛閱讀,那我自己多久沒有打開一本書了? 我希望孩子不沉迷 3C,那我自己能不能做到放下手機? 我希望孩子有規律作息,那我自己晚上是否也熬到太晚?
孩子時時刻刻都在觀察、學習,他們學的不只是爸媽「說了什麼」,而是爸媽「怎麼做、怎麼生活」。
用行動取代嘮叨,讓改變更自然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閱讀的習慣,那就從自己開始—— 每天固定一段時間關掉電視與手機,拿起書。 即使只是漫畫、小說,孩子看見父母願意閱讀,自然會跟著模仿,也不會吵著要玩手機、平板。
如果擔心孩子不愛運動,就邀請孩子一起出門。 散步、健走、踢球、爬山、丟飛盤——孩子最愛有一對願意陪伴他活動的爸媽。 在陪伴、生活中改變,比耳提面命更有力量。
「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要求孩子做到」

孩子最討厭的,是被要求去做「爸媽自己也做不到/不想做」的事情。
孩子會這樣想:「你自己都做不到了,憑什麼要我做?」 當這樣的感受出現,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就悄悄被削弱了。
教育的本質是影響而孩子自己願意改變,而不是強硬要求的結果。 當父母先做到自己期望的樣子,孩子自然會往那個方向靠近。
教育的本質:愛與典範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典範而已。」
孩子需要愛,也需要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 當我們成為那個有力量、穩定又真誠的大人, 孩子就能從我們身上學會如何對待他人、如何長出自己的樣子。
在混亂的時代裡,「家」才是孩子的指北針
在這個聲量與流量至上的時代, 孩子隨時都能在網路上看到各式各樣的「示範」—— 有些值得學習,也有些讓人擔憂。
但再多的網紅、再大的世界, 都比不上爸媽在孩子心中的影響力。 一切都從「家」開始,讓我們先穩定自己,成為那個孩子信任、認同、樂於學習的大人。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無可取代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