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什麼?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2025 Oct 14 夫人系列線上課程/講堂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親子共讀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皮紋檢測
尊重,不是什麼都讓孩子決定
在教養的路上,「要尊重孩子」是現代家長都能認同並努力實現的觀念,但實際上該怎麼做,卻不是每位家長都確切了解。是不是凡事都讓孩子做主?是不是要完全照著孩子的意見走,才算「尊重」呢?
許多爸爸媽媽試過之後,發現──當孩子成了家裡的「決策者」,事情反而變得一團亂。孩子不僅變得補懂得感恩,變得更沒有責任感,講不聽、叫不動。爸爸媽媽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選擇「尊重孩子」,結果卻是如此?
因為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需要讓孩子學習「界線」── 而「界線」,正是安全感與自律的基礎。
真正的尊重,從「願意傾聽」開始
想讓一個人感受到「被尊重」,並不是讓他主導每個決定,而是讓他能「被聽見」。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傾聽孩子說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愛。當孩子說出想法時,我們先別急著糾正、教育,只是單純地「聽」,這能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聲音有被接納、有被理解。

當孩子在被理解的環境裡長大,自然能發展出對自己與他人的尊重,也會更有信心做出成熟的選擇。
「傾聽」比想像中更難
「只是聽孩子說話,這麼簡單的事情,怎麼可能讓孩子覺得被尊重?」、「我都有聽孩子説話啊!可是孩子還是說我一點都不了解他!」,這是很多爸爸媽媽的心聲。
「傾聽」其實比我們想的更需要練習。
試著想一想:當朋友或家人向你訴苦時,你能從頭到尾都專注聆聽、不打斷對方、不給建議、不評論嗎?其實許多人都做不到,因為我們太習慣「給意見」、「下指導棋」,對孩子尤其如此。
孩子可能才剛開口說:「媽媽,今天老師在班上生氣,說我們上課都一直講話……」我們可能就直接回應:「你這麼愛講話,一定是跟著一起講話,才會被老師罵!」、「你看!我不是就一直跟你說上課不能講話嗎?」
但孩子真正想說的,也許是:「媽媽,老師今天生氣的時候我好害怕,我真的沒有講話但是我很擔心老師是不是生我的氣?」
如果我們能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聽孩子把話說完,不急著回應,才可能聽見那些藏在故事背後的情緒──害怕、擔心、受傷、想被理解。

傾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
在心理諮商的工作裡,「傾聽」是一個需要刻意、持續的技巧。當個案說話時,諮商師會全神貫注地聆聽,不打斷、不評價、不給予建議,這能讓對方感受到:「我被理解了。」
這樣的感受,是人最深層的安全感來源。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份「傾聽的力量」同樣存在──當伴侶、朋友之間願意真心傾聽,關係就會更靠近。對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要讓孩子愛上和爸媽說話,爸媽得先學會「專心、安靜地聽」。
孩子需要被理解,不是被指導
孩子渴望爸爸媽媽聽他們說話,是因為他們相信「你會聽我說話」,也希望「你能聽見我想說的話」。但當孩子想找爸爸媽媽說話時,經常被拒絕或者忽略,或是說話時經常被打斷、被糾正、被誤解時,他會慢慢關上溝通的門的。(不是不溝通了,而是不想再跟「這個無法好好聽我説話的人」溝通)
要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不是靠問問題,而是靠「安靜、專注的聽他說完」。那份被完整聆聽的經驗,會讓孩子知道:我在這個家裡,是被尊重的。
尊重,是讓孩子有勇氣做自己

尊重孩子,不是一切都由他決定,而是讓他在被理解的氛圍裡長出力量。當父母能真心、專注傾聽,孩子會願意開口、願意思考、願意改變。「尊重」不是口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態度和實際的行動。
從「傾聽」開始,孩子會感受到你的愛,也能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