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孩子的情緒,練習先「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
2024 Dec 23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分離焦慮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情緒常常是需求的表現,但許多人習慣直接表達情緒,而忽略了情緒背後的真正需求。例如,當孩子哭鬧時,他可能是想要更多的關注或父母的陪伴。如果我們只聚焦在「孩子有情緒時讓人很困擾」,卻沒有覺察到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可能會因為不斷的親子衝突而磨損關係,溝通也難以有效進行。
既然無法「無風無浪」,不如學習面對情緒的「海浪」
情緒就像海浪,無法避免。對父母親來說,首要的練習是在情緒來臨時,「穩住自己」,幫助自己度過「情緒的風暴」。此外,當孩子的情緒波動時,爸爸媽媽的情緒可能也會被牽動,進而加劇衝突。因此,父母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再協助孩子處理他們的情緒。
小小孩的需求很簡單 年齡越長越需要被看見需求
孩子的每個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小小孩的需求通常很簡單--例如想要離開無聊的環境。而年長孩子的情緒則可能來自於人際衝突、學校壓力等複雜原因。通過耐心的傾聽和同理心,爸爸媽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善用同理心接住孩子
當孩子敘述他們的「故事」時,爸爸媽媽可以用同理心的句子表達支持,例如:「我知道今天對你來說真的很辛苦,辛苦你了。」這麼做不僅能撫慰孩子的情緒,還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理解。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爸媽接住時,孩子會更願意靠近父母。
練習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
當父母開始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及需求後,就能運用這些經驗幫助孩子慢慢學會如何處理情緒。例如,讓孩子在安全的空間中宣洩情緒,耐心陪伴,然後和他們一起探討解決方法。這種陪伴和引導的方式,不僅能改善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能強化父母的教育成效。
練習照顧情緒 兼顧親子關係&教養成效
情緒背後隱藏著需求,學會看見並滿足這些需求,是提升親子關係的重要技巧。當父母能穩定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的需求,親子之間的互動也會變得更加和諧,同時還能讓教養事半功倍。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