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怎麼教?掌握這些重點,讓孩子有能力幫助自己
2024 Dec 17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分離焦慮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善用「同理心」接住孩子的情緒
同理心是一種理解他人情緒和感受的能力,特別是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爸爸媽媽如果能在第一時間運用同理心的句子,就能有效接住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穩定下來。例如,當孩子想買玩具被拒絕時,爸爸媽媽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沒辦法買回家你一定很失望。」這樣的句子能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同理,還能避免孩子的情緒失控。
避免否定、貶低的語言
爸爸媽媽有時會在無意中用了否定或貶低的語言責罵孩子,例如「這有什麼好哭的」、「誰叫你這樣,活該」等,這些話語不僅無法接住孩子的情緒,反而會激化孩子當下的情緒,讓問題變得更難解決。
耐心陪伴,讓孩子學會思考
同理心的表達並不能讓孩子立刻就恢復冷靜,畢竟孩子不是機器人,他們需要時間來平復情緒。爸爸媽媽只要專注在穩定自己的情緒,耐心陪伴就好。等待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再來根孩子釐清問題,討論、引導孩子思考解決的方法。
「陪伴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
1.釐清問題
2. 整理孩子的說明
3. 思考能「幫助自己」的地方
4. (必要時)給予建議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慢慢來」
父母的責任是在孩子犯錯時,給予提醒以及改進的建議,但我們教養孩子的目標可以放在「培養孩子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這項能力需要長時間、反覆的練習,需要父母一次次地引導、陪伴。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才能成熟、獨立的面對挑戰,而不是事事要依賴爸媽。
教孩子釣魚,而不是給孩子魚吃
真正的陪伴與引導,是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在孩子犯錯時責備孩子,也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要孩子照著做。當孩子懂得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困境,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時,這會是爸爸媽媽給予他們最寶貴的成長禮物。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