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診所就哭天搶地,帶孩子看醫生可以不再是一場災難嗎?
2024 Feb 26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兒童情緒管理
帶小小孩去看過醫生的家長一定都有同感:整個檢查、治療過程就是一場災難,再遇到要打針或打點滴,爸媽除了身體累心還更累。孩子懼怕打針、檢查、抽鼻涕抽痰,我們都能理解,但是有沒有方法讓孩子再看醫生的過程能夠平靜、理性一點的呢?
雖然小小孩可能只有兩三歲,但是在看醫生之前「預告」,孩子們都是可以聽得懂並且做一些心理準備的。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到醫院做檢查、治療的時候心裡依舊是七上八下、惴惴不安的,因此,對小小孩來說,即便是感冒去小兒科診所看醫生,也是同樣讓他們充滿恐懼的事情。爸爸媽媽可以在事前就先預告孩子「我們等一下要去看醫生」,也告訴孩子醫生可能會做哪些檢查或治療,讓孩子先有一些心理準備。
多數家長可能擔心孩子一旦聽到「會痛」,哭鬧、抗拒的反應會更強烈,於是會告訴孩子「沒有那麼痛啦!」、「只有一點點痛啦!」、「沒事沒事!」,但是當孩子真實體驗到檢查過程或打針時,緊張的情緒加成之下,真實的感受是「超級痛」、「明明就超痛」、「爸媽都説沒事,其實才不是爸媽說的那樣」,於是孩子只要一聽到看醫生,一到診所,整個人就進入「戒備狀態」,帶孩子看診的過程自然就變成像打仗一樣累。
誠實的告訴孩子檢查、治療的過程有哪些、會如何檢查、會不會痛,這些資訊可以或許會讓孩子抗拒、哭鬧,但孩子會相信「爸媽說的都是真的」,因為在這種極度需要支持、陪伴的情境中,「信任」是非常關鍵的。
也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會一直陪著你」,這是支持孩子度過、完成檢查和治療最重要的力量。「即便很痛、很恐怖,但是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我」,孩子的心裡都會覺得「好多了」。當然完成檢查、治療或打針的任務後,務必好好稱讚孩子一番,因為孩子很努力的完成了一項了不起的任務!
全然的陪伴、完整的預告、具體的鼓勵,是陪伴孩子在就醫過程中,保持穩定狀態的重要方法,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孩子在和醫生的時候、在需要打針打點滴的時候,會越來越「勇敢」,也越來越有足夠的力量穩定自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