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親子溝通技巧」為什麼很重要?
2024 Sep 09 適性發展 小孩哭鬧不停 小孩打人 專注力不足 兒童情緒管理 青少年溝通
許多父母習慣用自己的主觀想法來解讀孩子的困境、行為與情緒,覺得孩子「愛偷懶」、「膽小」、愛哭」、「愛生氣」,即便孩子氣急敗壞的否認,爸媽可能還是認為「你就是我說的那樣,別否認了!」。
如此主觀的「了解」,真的是「了解」嗎?被爸媽認定是「愛哭」、「愛生氣」、「喜歡偷懶」的孩子,心裡是真的認同爸媽的想法,還是其實有滿肚子的委屈和被誤解卻說不出口呢?
「親子溝通技巧」的重要
每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各不相同,於是在遭遇困難或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樣貌也都不盡相同。爸爸媽媽如果能善用親子溝通技巧,除了可以更客觀的了解孩子的個性、特質、能力之外,也能幫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突破瓶頸的方法。而這整個陪伴的過程,也是增進親子關係很重要的歷程。
運用親子溝通技巧,陪伴孩子面對、解決問題
放下主觀判斷: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想偷懶、膽小),也不要急著下定論,在沒有了解整個事件、沒有聽過孩子的想法之前,這些評論對孩子都太主觀且不公平。
同理孩子的感受:當孩子遭遇挫折、困難時,請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如果我遇到這樣的挫折,也會很難過/沮喪/失望。」
觀察孩子的狀態:在不同情境下(學校、安親班、家裡等等),孩子的表現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家裡安靜但在學校活潑,爸爸媽媽可以先記錄下這些差異。
蒐集資訊:和學校老師或其他情境的老師討論,了解孩子在不同情境的狀態,更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狀況。
傾聽以及和孩子討論:這是最重要的步驟,當孩子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時,爸爸媽媽請練習專心「傾聽」,過程中不給予指導、不指責,才能讓孩子充分說出自己怎麼了。
從小練習「親子溝通技巧」,累積「親子關係存款」
這些「溝通技巧」確實很花時間,也很需要耐心和反覆練習才能很熟練,但絕對有「投資」的價值--這些陪伴、討論的過程,都在累積「親子關係的存款」。這個存款越多,親子關係就更穩固,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面對更龐大的課業壓力、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困擾、賀爾蒙的刺激等等的衝擊下,爸媽依舊可以穩定的陪伴孩子面對、處理問題,度過青春期的成長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