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高興能讓您開始瀏覽這篇文章 😀
講座快覽|青春裡的快樂心理學
這是我第二次回到高雄市立中正高工進修部;延續 2025 年 6 月 11 日第一場「成為一個值得被愛的人」獲得學生與師長的肯定,這次在 2025 年 9 月 17 日 20:30–21:50、於學校大樓教室,我以「青春裡的快樂心理學」為題,和進修部同學——從應屆青少年到年過五十的同學—一起練習理解情緒、做出更好的選擇,把自我認同與自信「長在身上」。

這是一場為夜校節奏量身打造的實作講座:你會帶走:
(1)看懂快樂化學的生活按鈕(多巴胺/血清素等),
(2)青春期必備的界線與自我照顧策略,
(3)今晚就能開始的低門檻行動清單。
目標很單純——把「愛自己」從口號變成日常,把情緒穩定變成可練習的肌肉,讓你在學業、工作與家庭之間更能續航。
延伸閱讀|第一場講座回顧(中正高工進修部)
想補上6月份的那場有關如何[成為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嗎?歡迎先點擊下方按鈕連結,待會再接續查看喔。
青春裡的快樂心理學:理解情緒、學會選擇,打造你的快樂配方
願你把快樂練成肌肉,長在身上、陪你長大。
開場|把「快樂」當成一門可以練習的功課
在考試、打卡、滑手機的節奏裡,我們很容易把「今天開不開心」交給運氣。但快樂其實是一種能被練習、被創造的能力。先在心裡為「此刻的快樂」打個分數(1~10 分),不需要理由,因為那是你和自己最誠實的對話。
我在高中夜間部教書多年。最難忘的一群學生,是那班「很皮但很可愛」的孩子。每天經過辦公室窗邊,男孩們會把手指比成愛心、彎腰撿回掉在地上的心,再丟一次給我。那些日常裡的愛,一直提醒我:教育與關係,會把人撐起來。
一、快樂的兩個視角
生活裡的快樂:慾望被滿足(吃到想吃的、買到想買的)、被愛與歸屬(在家人、朋友、隊友之間被看見、被需要)、以及身心上的安全感。
心理學的快樂:內在滿足+穩定情緒。不是沒有煩惱,而是「有煩惱也能安住」。當情緒不穩時,快樂會像雲一樣飄走;當我們有內在滿足,快樂就像把根扎進土裡。
二、為什麼同樣被罵,有人笑笑就過?
在人際與大腦運作上,我們大致呈現兩種基本傾向:
- 共融性:想融入團體、被喜歡、被接納。
- 自主性:想展現自己、證明獨特、被看見能力。
每個人都有兩種傾向,只是比例不同。共融較高時,我們容易被他人評價綁住;自主較高時,遇到責備比較能「處理一下就放下」。
家裡的一個小故事:先生高中時很叛逆。教官罵人時,他一邊認錯、一邊說「教官說得對」。不是沒感覺,而是他選擇用「處理」取代「糾結」。記得:情緒不是要消失,而是要被安置。
二、看懂身體裡的四種「快樂化學」

1)多巴胺 Dopamine|達成目標的獎勵感
來源:滑手機、甜點、購物、酒精、贏比賽、破關… 特色:來得快、去得快;風險:「再來一下」的循環易成癮。

2)血清素 Serotonin|情緒穩定與睡眠
來源:睡好覺、規律運動、曬太陽、幫助他人。飲食助攻:色胺酸與優質蛋白(魚、蛋、乳製品、豆類、堅果、綠蔬、香蕉)。

3)腦內啡 Endorphins|天然止痛與興奮
來源:高強度運動、唱歌、歡笑、辣味或刺青等「微痛」刺激。作用:運動後的興奮感就是它。

4)催產素 Oxytocin|信任、依附與安全
來源:正向人際互動(擁抱、牽手、真誠稱讚與合作)。作用:提升可靠感與親密連結,是「我和你在一起很安心」的生物學基礎。

三、淺層快樂 vs. 深層快樂
- 淺層快樂:方便、即時(抽菸、暴吃、刷短片);情緒快速上升也快速掉落。
- 深層快樂:需要時間、帶來成就與意義(運動、練習技能、長期友情);退得慢、耐久。
五、七個可操作的「快樂練習」
- 動起來(真的):每週 3 次、每次 20–30 分鐘出汗運動,三鍵(多巴胺+血清素+腦內啡)合一。

- 維護真朋友:與真實朋友一起做事,讓催產素打開「靠得住的地方」。

- 不必逞強出舒適圈:壓力高時先穩住,舒適圈是充電站不是墳墓。

- 把大目標切成小任務:把「一年」拆成「今天」,完成就小肯定

- 幫助他人:分享筆記、帶路、陪練;付出會提升血清素與意義感。

- 認識自己:你不用很厲害,「真實」就是最棒的你。

- 愛自己:遠離貶損你的人:長期否定你的關係要設界線、拉距離。

六、在困境裡也能前進——兩個提醒
- 夜校生的生命雷達:孩子說「我在處理事情」,多半需要大人陪伴與介入;先確保安全,再找資源。
- 被捲入債務的同學:把學業暫停,不代表失敗。休息、整頓、再出發,是成熟的選擇。
七、帶回家的「口袋問卷」
- 我現在最常用的淺層快樂是什麼?想把它壓到每天多少分鐘?
- 這週我要安排哪三次運動?各幾分鐘?
- 這個月,我想要主動幫助誰?怎麼幫?
- 我生命裡是否有需要設界線的人?我的第一步是?
- 我想累積的深层快樂是什麼?它的第一個小目標是?
最終結語|把快樂練成生活的肌肉
把快樂當成一種「可訓練的能力」,而非等候運氣的心情:調整淺層與深層快樂的比例、把睡眠與運動排回行程表、用關係與界線保護彼此。若只能選一件事,今晚就把「睡前流程三步驟」放回來;若只能選一句話,對孩子說:「我在,先從最小的一步開始。」
家長最常在意的 10 大 FAQ
1)什麼是「快樂心理學」?和「生活裡的快樂」哪裡不同?
快樂心理學談的是「內在滿足+穩定情緒」:就算遇到壓力,也能回到穩定;生活裡的快樂較像短暫的愉悅。兩者都需要,但比例要調整。
2)孩子情緒起伏大,是叛逆嗎?什麼時候該求助?
青春期情緒波動常見;若持續數週低落/暴怒、睡眠食欲明顯改變、人際退縮、課業驟降、長時間沉迷 3C、自傷或死亡相關言語,請與導師/輔導室/心理師討論。
3)孩子停不下來滑手機,如何不吵架也能改善?(多巴胺自保)
先降刺激再談規範:公共區域充電、訂「離線時段」、10–20% 逐步減量、以低多巴胺活動過渡。
4)睡不好就整天暴躁,家長能做什麼?(血清素助攻)
固定上床/起床、睡前 60 分鐘降光與螢幕、白天曬太陽與規律運動、晚餐後少糖與咖啡因。
5)孩子說「我就是爛」,要怎麼回?
先接感受,再拆任務。把大目標切成「今天能完成的第一小步」,累積成就感。
6)家裡常吵架,怎麼做到「溫柔而堅定」?
用非暴力溝通(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界線句型;界線是保護關係,不是懲罰。
7)孩子不愛動,如何從 0→1?(腦內啡與動機)
從微運動開始、和人一起做、選喜歡的節奏,記錄完成而非成績。
8)同儕關係卡關(被排擠/找不到同伴),父母怎麼幫?(催產素與連結)
提供安全社交場,用「一起做事」取代「硬要聊天」:社團、志工、練球、共學專案。若疑似霸凌,保留紀錄並聯繫學校。
9)怎麼教孩子設界線,不變成「討好或對立」?
界線=你的責任在哪、我的責任在哪;先接住情緒,再給選項與可預期後果。
10)家長也很累,如何自我照顧而不內疚?
照顧者疲乏會放大衝突。把自我照顧視為維修保固,每週固定一小時給自己:運動、閱讀、靜心或與朋友聊聊。
關於我與「夫人人生」
我長期經營「夫人人生」家庭教育顧問品牌,期盼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陪伴家庭走過教養中的各種關卡。 過去也曾擔任 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台內社字第0950161139號)副秘書長, 持續從現場經驗出發,轉化為家長與老師都能使用的溝通工具。
育兒教養資源精選
- 育兒資訊: 由百歲育兒法啟發的「夫人育兒法」簡介與影音資訊
- 教養資訊: 融會貫通華德福教育的「高能管教術」系統教學影片
讓「夫人人生」與您一起破關、解鎖
不論你是剛迎接新生命的新手爸媽,或正與活力滿滿的孩子拉扯日常,歡迎加入 『夫人人生』官方 Line@,一起把愛說清楚、讓界線更溫柔。

與我保持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