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EN Events 近期親職教育活動/講座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教育講座:青春期的矛盾、脆弱與需求

夫人人生有幸參與這場『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講座緣起

你是否也常感覺,孩子越長越大,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
明明只是關心,卻總被頂嘴、關上房門;明明很努力陪伴,卻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尤其在這個網路誘惑、壓力滿載的年代,父母既想守護孩子,又怕管得太多、愛得太緊。
這一切,都不是只有你會遇到。其實,每個家庭、每一位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和辛苦。

上個月有幸受到來自嘉義第一計時咖啡館、藝文集散地秘書店的邀請而有了這場講座,想透過這篇文章的紀錄帶您重新認識什麼是「真正的預防」,不只是反毒,更有機會讓孩子願意主動靠近你、信任你,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先想到「和爸媽聊聊」。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講座背景、核心價值/期待介紹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親職沙龍理念與期待!
在這個網路資訊爆炸、誘惑與壓力無所不在的時代,光靠學校或社會規範,無法替孩子擋住所有風險。
真正能守護孩子的,是一段能傾聽、願意陪伴的親子關係。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沙龍,邀請你一起重新學習,如何從理解青少年大腦發展開始,找到最適合你家庭的溝通方法,預防勝於治療,讓愛成為孩子遠離毒品與危險的最大力量。
講座主題 |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對話 |
---|---|
主辦單位 | 嘉義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 |
日期時間 | 2025年6月28日(六) 上午 10:10–12:10 |
地點 | 秘書店 2F RE:MIX LAB(嘉義市東區中山路201號2樓) |
對象 | 12~18歲青少年與家庭照顧者 |
名額 | 20組親子,額滿為止 |

夫人人生『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親職講座簡報重點摘要、文字記錄
這場講座,不只要給你「反毒」的新觀點,更想帶你一起了解:
為什麼親子關係才是孩子一生最強的保護傘?我們將從大腦發展、情緒需求,到實用的溝通技巧,層層解鎖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難題。

課程內容大綱
- 認識青春期孩子的大腦:了解青少年「還在施工中」的大腦發展,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情緒化、衝動和叛逆。
- 現代青少年的挑戰:解析網路成癮、物質誘惑、人際關係、學業焦慮等現象,幫助家長換個角度看孩子的世界。
- 預防遠勝於治療:學會用「愛與關係」做防線,打造孩子最堅強的心理免疫力,讓危險遠離家庭。
- 親子溝通實戰技巧:分享「傾聽的力量」、「分辨感受與想法」、「善意表達」等立刻能用的方法,讓親子之間少衝突、多理解。
- 陪伴與典範的力量:用生命故事和生活經驗影響孩子,累積正向親子記憶,建立信任與支持。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對話觀點一:認識青春期孩子的大腦
認識青春期孩子的大腦
生活實例 「老師,我真的很困擾,國中女兒最近很容易生氣,家裡氣氛變得很差……」
「我兒子明明小時候很貼心,怎麼國一以後脾氣說變就變,不只常頂嘴,還開始摔東西、冷暴力,不跟我們講話,怎麼會這樣?」
其實,這正是許多家長在孩子青春期時的真實寫照。
很多父母會問:「我們家以前很親,怎麼青春期開始就像換了一個人?」
答案藏在大腦的「發展時差」裡。
品牌專業解讀 青春期的孩子,大腦正經歷一場「重新佈線」的大工程。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判斷、計劃、自制力)成熟得最慢,而「杏仁核」(負責情緒反應、警覺)卻很早就開始活躍。
結果就是:
他們的情緒像雲霄飛車,卻還沒有足夠的理性煞車。
一點小事都可能引爆大反應,甚至自己都覺得「好像有點失控」。
家長常見困擾 很多爸媽會說:「我們都講道理了,孩子還是不能好好控制自己!」
「我只是想問功課,他就大爆炸,難道我錯了嗎?」
其實,孩子不是故意不講理,是大腦真的還在練習。
夫人溫柔提醒 這個時期的父母,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管教與責備,而是多一點理解與耐心。
就像小小孩學走路會跌倒,青春期的孩子也會「情緒跌倒」。
如果我們能先知道「這一切是大腦正常發展」,就比較不會因為孩子的反應而受傷、也能多一些同理。
生活陪伴建議 下次孩子發脾氣時,不妨先深呼吸,告訴自己:「這不是他針對我,而是他的腦袋還在長。」
可以這樣回應:「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煩、很生氣,需要一點空間,等你準備好再說。」
這樣的「緩衝」不只保護了彼此的情緒,也讓孩子學會有安全的出口。
科學加持 根據兒童神經科學家研究(如Dan Siegel、陳品皓等),青春期大腦的重組是一個生理現象,不是品格問題。越能溫柔堅定地陪伴,孩子未來的情緒韌性與親子關係就會越穩固。
夫人真心話 很多家長會說:「當我不再把孩子的情緒當作是故意找碴,而是大腦還沒長好,我真的就比較不會那麼生氣、受傷了。」
孩子不是對抗父母,而是和自己內在的混亂奮戰。父母只要願意陪著他們一起經歷這段混亂,就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對話觀點二:現代青少年的挑戰
現代青少年的挑戰
生活實例 「我兒子晚上十點還在滑手機,說是跟同學討論功課,結果半夜卻在追劇、玩遊戲,早上又賴床遲到。
女兒則常常在社群軟體上被同學貼標籤、甚至有網友留言攻擊,回到家卻什麼也不說,只是越來越焦慮、沒自信……」
這些現象,幾乎是現代每個家庭、每個青少年都在面對的日常縮影。
家長常見困擾 很多父母會說:「我明明很用心防堵,卻還是管不了手機、網路、交友……」
「孩子壓力這麼大,為什麼又不願意跟我們聊?」「我很想幫,但常常被拒絕……」
其實,現代青少年承受的挑戰,比我們當年大得多。
夫人專業解讀 現代青少年在「真實」與「虛擬」世界裡穿梭,他們面對的不只是課業與升學壓力,還有社群媒體上的形象競賽、網路霸凌、詐騙陷阱、24小時不關機的資訊洪流。
朋友的「數量」變得比「質量」重要、動不動就要「表態」、還有外貌焦慮和同儕比較。
他們需要的不只是規定,而是被理解。
生活陪伴建議 當你發現孩子用手機時間變長、情緒起伏大,不妨先不要急著批評。
可以問:「最近學校或網路上,有發生什麼讓你在意的事嗎?」
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知道「爸媽願意聽你說,不會馬上批評你」。
品牌溫柔提醒 如果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想講,也請不要灰心。
青少年常常是在觀察父母「能不能承接自己的煩惱」。
請相信,當你一直在他身邊「不放棄、慢慢靠近」,他總有一天會願意說出心裡話。
科學+專業補充 研究指出,過度曝露於社群媒體,會增加青少年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的風險(參考:陳品皓《過曝世代》、國際兒童心理學期刊等)。
「陪伴」和「傾聽」不是讓孩子沉迷網路的藉口,而是讓孩子知道:有困難時,家是他最安全的後盾。
夫人真心話 很多家長跟我說:「我真的怕孩子被網路帶壞,但我發現——越是用力管,他越排斥我。」
所以,這一代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學會與孩子一起面對變化的世界」,而不是只想替他「抵擋一切風險」。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對話觀點三:預防遠勝於治療
預防遠勝於治療
生活實例 小皓升上國一後,班上同學開始有抽電子菸、傳奇怪「咖啡包」的風聲。媽媽偶然聽到孩子聊起這件事,第一反應是驚嚇和責備:「你不要跟那種同學玩!」小皓卻馬上封鎖話題,甚至之後都不再提起。
隔壁鄰居的阿姨則是和孩子一起討論這些議題,不管內容多敏感,都先從「我很感謝你願意跟我說」開始。孩子遇到困惑時,更願意回來找媽媽討論對策,而不是一味地隱瞞。
家長常見困擾 「到底怎麼做,孩子才會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我?」
「為什麼我越怕孩子出事、越想保護,他反而越不跟我講心事?」
夫人專業解讀 在家庭教育現場,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真正的預防,就是讓孩子有勇氣回家說真話。
再多的禁止、再嚴密的控管,都不如一個「你有事可以跟我說」的信任空間來得有效。
家庭關係其實就像疫苗,愛與理解是孩子最強的心理免疫力。
生活陪伴建議 遇到孩子提到敏感、危險的話題時,第一步不要急著糾正、批評,而是先感謝他的坦白:「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這些。你有什麼感覺?有沒有什麼讓你擔心的地方?」
給孩子一個可以討論「對與錯」、「風險與選擇」的安全空間,他才會學會判斷、做選擇,也願意主動來問你意見。
科學+品牌補充 根據國際家庭教育與預防心理學研究,家庭溝通頻率、親子信任度高的孩子,染毒、受害、誤交損友的機率都明顯降低(如Maslow需求理論、社會支持理論等)。
家庭越是有「可以說真話」的文化,孩子在誘惑面前就越有自我保護力。
夫人真心話 很多父母會問:「我的孩子會不會有一天還是遇到危險?」
其實,世界再怎麼小心都無法百分百保護孩子,但我們一定可以讓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都知道有家可以回、有話可以說」。這,就是預防的最大力量。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對話觀點四:親子溝通實戰技巧
親子溝通實戰技巧
生活實例 小如每天回家,媽媽總是第一句問:「功課寫完沒?」
小如一臉不耐,回房關門。媽媽無奈:「我只是想關心她,她為什麼老是頂嘴?」
這時爸爸改變策略:「我今天看到你放學後很累,想跟你聊聊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嗎?」小如雖然一開始還是沉默,但慢慢地,願意講幾句了。
家長常見困擾 「每次我想好好說話,怎麼沒兩句就吵起來?」
「只要我一開口,孩子就翻白眼、躲進房間,難道我真的這麼難相處嗎?」
夫人專業解讀 親子之間,「怎麼開口」比「說了什麼」更重要。
很多父母以為「關心」就是提醒、問功課、盯細節,但對孩子來說,這常被解讀為壓力和不信任。
嘗試用「我」開頭的句子,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我注意到你最近很累,很想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
別急著評價、糾正,也別一次問到底,傾聽的空間,比追問更有力量。
生活陪伴建議 如果和孩子講話常常不歡而散,試著換個方式:
- 少用「你很…」、「你應該…」、「你老是…」
- 多用「我感受到…」、「我很擔心…」、「我觀察到…」
- 可以預先把想說的話寫下來或在手機裡打草稿,幫助自己減少情緒性語言。
科學+品牌補充 研究顯示,親子之間「感受句型」的使用率越高,彼此理解與信任感也越強。
Marshall Rosenberg《非暴力溝通》、心理學家陳志恆等,都強調:表達真實感受而不是評價,是讓對話不再變成戰場的關鍵。
夫人真心話 很多家長會說:「這種溫和的講法我真的不習慣,怕孩子吃定我。」
其實,溫柔不是放棄原則,而是先把愛說清楚,再談規則。
每一次用心的對話,都是在替親子關係存款,時間久了,孩子會越來越相信「家是最能講心事的地方」。

『在愛裡,不迷路』親職反毒對話觀點五:陪伴與典範的力量
陪伴與典範的力量
生活實例 國小時,家瑄的媽媽每天都會坐在餐桌旁,和家瑄一起各自看書。
媽媽不會逼家瑄唸書,也不問成績,而是常常分享:「媽媽小時候也很討厭背書,但後來學會用畫圖記筆記才覺得學習有趣。」
久而久之,家瑄遇到困難不會怕和媽媽討論,也更願意自己嘗試不同的方法——因為她知道,沒有人天生就會,連大人也在學習。
家長常見困擾 「我怕自己沒資格教孩子,因為自己也有壞脾氣、做錯事。」
「我講的道理,孩子都當耳邊風,到底要怎麼影響他?」
夫人專業解讀 很多家長誤以為「陪伴」就是要24小時黏在一起,其實真正的陪伴,是父母用自己的經歷和態度做孩子的「人生教練」。
孩子看的是我們怎麼面對困難、怎麼對待自己、怎麼跟家人互動。
當你坦然承認自己也會失敗、會不會,每次都能重新站起來,孩子就會知道:
「原來軟弱不是壞事,重要的是不放棄學習。」
生活陪伴建議 試著和孩子分享你自己小時候遇到挫折或做錯事的故事。
不必偽裝完美,也不需要高高在上:「媽媽以前也常常考不好、被老師罵,但後來學會問同學才慢慢進步。」
有時,和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閱讀、運動,這些都是最自然的身教時光。
科學+品牌補充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典範而已。」
研究顯示,父母勇於示弱、誠實分享人生故事,能顯著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力與自信心。這種正向陪伴,比任何說教都更能支持孩子成長。
夫人真心話 很多爸媽問我:「陪伴要怎麼才算夠?」
其實,最珍貴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用心」和「真誠」——你願意放下手機、傾聽孩子的小煩惱,也敢分享自己的軟弱和夢想。
這些就是陪伴,也是典範;這就是愛。

夫人在有幸參與這場『在愛裡,不迷路』親職講座的一些結論
請試著陪孩子走一段長遠又溫暖的路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條直線,每一個家庭都會經歷青春期的起伏、現代社會的多重挑戰、親子對話的碰撞與誤會。有時候,我們也會無助、會煩惱,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但你並不孤單。你願意學習、願意理解、願意陪伴,就已經是孩子人生中最強大的靠山。
真正的預防,不只是防止危險的發生,更是在平凡的每一天裡,用愛與理解,陪孩子一點一滴累積出信任和勇氣。
「夫人人生」相信,每一次的對話、每一次的理解與包容,都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道光。身教的力量、傾聽的溫度、溫柔又堅定的陪伴,會在孩子面對風險時,成為他們最堅強的防線。
不用追求完美,也不用害怕犯錯,只要你願意一直走在孩子身邊,就已經足夠美好。讓我們一起,在愛裡,不迷路。

或還是想深入對話或預約家庭教育顧問服務?歡迎掃描下方 QR Code,或直接到「夫人人生」平台找我。讓我們一起練習,成為值得被愛的大人!
我目前經營「夫人人生」家庭教育顧問品牌多年,期間曾成為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台內社字第0950161139號)副秘書長,並在以下自媒體持續產出相關育兒教養資訊,希望可以跟爸爸媽媽們一起闖關:
- 「夫人人生」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furenslife
- 「夫人人生」Youtube 頻道(教養影音資訊更新)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aWaFWmXoXj-3UzPEJZPqg
- 夫人 Line@ ID:@furen or 直接點擊以下連結:https://bit.ly/3sJvy0D
夫人育兒教養資源分享:
育兒資訊:由百歲育兒法啟發的「夫人育兒法」簡介與影音資訊
教養資訊:融會貫通華德福教育的『高能管教術』系統教學影片
讓夫人人生與您一起破關、解鎖|溫柔、堅定,讓愛流動。